美文网首页
阅读书目分享

阅读书目分享

作者: Fifi九万里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20:50 被阅读0次

    《一个人的好天气》青山七惠

    大多数中式“长辈”虽年迈却依然保有很强的“控制欲”,从自认为“对你好”的角度出发干涉孩子的生活。

    不得不承认,人的一生能遇到像“吟子”一样的长辈是很难得的一件事。当三田意志消沉,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的时候,她边刺绣边意味深长地说:“这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拼命地伸出手想要什么,到了我这个岁数,想伸手要的越来越少了。”

    当三田对外面世界充满恐惧不愿独自面对时,她淡淡地说一句“世界不分内外的呀,这世界只有一个。”

    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我想这也是吟子为何能与三田和睦相处的原因。

    如果是18岁的我看这本书,想必又要强说一把愁,如今我26岁,看到三田最后“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心底很暖,像站在入冬又初次回暖的太阳底下,眼睛被晒得睁不开,却想要用力拥抱这个世界。

    《北野武的小酒馆》北野武

    “即便是有机会让我的人生重新来过,我想我还是会选择那种会以几亿度的高温飞速燃烧的人生。”

    这本书是北野武的自传,阅读的过程就好像我和他坐在小酒馆里,四周环境无论清净还是嘈杂,我都只是在专注地听他娓娓道来。

    他遭遇了一场车祸,医生在为他拔除从右脸横穿左脸的金属棒时,他听到了金属棒在鼻子底下一点一点地挪出去且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声音,就像金属棒把他的脑汁也一并带了出来。他调侃:“我现在完全理解了关东煮的心情。”

    “我可以把一个有权有势的人说得一文不值,但我的心里永远知道,不可以欺负一个命途多舛的人。“我们把穷人的圈子称为底层社会,谁也没有意识到这种说法有多么粗鄙。”

    如果字如其人的话,北野武一定是行楷,比楷书自由,他思维跳脱、不受拘束,语言轻松幽默,但又比行书规正,他真诚谦逊,时刻客观看待自己。

    《情人》杜拉斯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本书文笔并不生涩,但情节混乱,不知是不是我生活阅历太浅,并无法深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所动,读得一头雾水,对于她的其他作品短期内不会再尝试阅读。

    这本书如果能引起共鸣的点恐怕是在于文中母亲对大儿子的溺爱。

    “这个五十岁的大孩子,依然不事生计,不会挣钱。”“我母亲所以活下来就是为了他,为了他吃饱,睡暖,能够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

    我记得小时候曾忿忿不平对奶奶说:“难道他要坐吃山空吗?”奶奶怒呵:“谁教你说这种话?!”

    他在我眼里,就是爷爷奶奶身上的菟丝子、蚂蟥、吸血鬼。如今,爷爷已经去世,奶奶胃口越来越差,瘦骨嶙峋,面无血色。而他或许在考虑换一个宿主——他大学未毕业的儿子,我的堂弟。

    日子依旧在流淌,生活还要不断继续。

    《做衣服》山本耀司

    “我愿意以命相抵,制作服装”

    第一次想“了解”山本耀司,是因为他说了一句火遍了微博的话: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这本书着墨更多的是他和衣服的关系,他对服装有着“动物般本能的反应”,建立了大众眼中的“山本耀司”服装印象,却又拼了命要做“反耀司”风格,他多次说到“宿命”,巴黎是宿命,母亲是宿命,服装是宿命。不禁让我想到宫崎骏的动画,小野二郎的寿司,高迪的曲线。

    倘若一个人活一辈子能被“宿命”击中何尝不是最大的幸事。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这本书让我彻底区分了“感受”和“想法”。

    一直以来我都理所当然地把二者合二为一,认为感受就是想法。现在我知道了二者的不同。

    举例说明:

    家人对你说“你怎么不收拾屋子?没见过像你这么邋遢的人!”(你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反击,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而其实家人的感受可能是:“亲爱的,东西散落在四周,东西很难被找到,乱糟糟的生活环境也会影响心情,要不我们收拾一下屋子吧!”

    一直以来我都在忽视我的感受,对我身边最亲密的人说出的很多话都是想法,想法很多时候是我自己下的“定义”,很容易引发争吵。

    现在,我会随时观察我说出的是感受还是想法,精准表述的自己的感受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从知到行的道路太长了,而我会继续反思的。

    看了今晚的奇葩说,辩题叫做“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共享,你支不支持?”个人比较支持。不赞同詹青云所说的把知识看作是真理的这种说法,毕竟连科学都不是真理,为什么要把知识看作是真理?每个人对信息的处理都不一样,拥有知识后,大脑是可以再进行筛选、更新、迭代升级的。人类很容易把巧合当因果,而这种因果很容易让人思考偏离科学正轨。比如在我没学习大历史和哲学课之前,我有点信星座、鬼神、周公解梦之类,可当我知道了“一元论”和“二元论”,虽二元论至今不可被证伪,但生活中的经验用一元论更说得通,所以我对生活中很多事情的价值判断更倾向于一元论,对不可证伪的二元论我依然心存敬意,这并不矛盾,只是“知识”让我有了选择。

    特别支持马东最后说的“事实和观点”的训练。让我开始反思,之前会认为在《十三邀》这个节目里的汪建狂妄自大,只寻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考虑运用后的后果。如今会认为:科学是无限接近真理,科学家就是为了无限接近真理去努力的人,他们只负责发现和去证实或证伪,这是事实的部分。而到底该不该运用?该如何运用,则是观点的部分。 真的很类似“感受”和“想法”。

    《看见成长的自己》卡罗尔·徳韦克

    这本书特别适合“中国式”孩子阅读,在书里举的反面例子中,仿佛看到自己的经历。写几点心得,就这个问题想写一篇公号。

    1.很容易否定自己,就是在用僵固思维模式限定自己。比如我跑步不行,意味着我没有运动细胞;我英语发音不标准,意味着我没有语言天赋…其实只是自己没有用成长思维来看待问题,目前做的不好,不意味着不行,只是努力的程度还不够,继续努力,会做得更出色。

    2.我一直对“夸奖”有个疑惑,在这本书里得到解答。成长在“打击式”教育的家庭,会慢慢发展出渴求得到别人认可、不敢尝试新事物、讨好型的人格,对他人的“赞扬”趋之若鹜,对外界的“否定”恼羞成怒或产生逃避的情绪,如何去赞扬和夸奖才是比较好的方式呢?本书给了一种很好的方式,赞赏过程,鼓励努力的行为,而不是一昧表扬“结果”。

    这本书特别适合“中国式”孩子阅读,在书里举的反面例子中,仿佛看到自己的经历。写几点心得,就这个问题想写一篇公号。

    1.很容易否定自己,就是在用僵固思维模式限定自己。比如我跑步不行,意味着我没有运动细胞;我英语发音不标准,意味着我没有语言天赋…其实只是自己没有用成长思维来看待问题,目前做的不好,不意味着不行,只是努力的程度还不够,继续努力,会做得更出色。

    2.我一直对“夸奖”有个疑惑,在这本书里得到解答。成长在“打击式”教育的家庭,会慢慢发展出渴求得到别人认可、不敢尝试新事物、讨好型的人格,对他人的“赞扬”趋之若鹜,对外界的“否定”恼羞成怒或产生逃避的情绪,如何去赞扬和夸奖才是比较好的方式呢?本书给了一种很好的方式,赞赏过程,鼓励努力的行为,而不是一昧表扬“结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书目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nv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