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160525/141ce3eb82522c0d.jpg)
看到这几个字,内心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从感官的角度看,它把视觉和嗅觉有机融合,而且蕴涵丰富的主观体验。之所以如此,源于“读书”带来的感受。“红”,代表的是热情、是温暖、是希望,还要浪漫;“香”,是主观感受,是读书过程中神清气爽、心旌摇荡的收获;“夜”,读书是一个人的事情,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心游万仞,视通八级,不是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闹市;读书更是一个人的修行,不是哗众取宠的招摇过市。
《颜氏家训》说:“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读书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过程,从这个的角度看,不论是为己,还是为人,要把这项精神性的劳作变得纯粹,首先需要戒除功利心。文字之功,不止于传递一种信息,更在于它在表达交流中传递着情感。人是情感性的生物,除了关注实体性的事物,更注重思想性的意趣。读书的过程,就是借助实体之书向情感和灵魂的深处漫溯。孟夫子说:“衣帛食肉无危,宜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就是说,“人类解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应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性劳作”,惟其如此,思想才不会枯竭,灵魂才会变得丰盈。而精神的耕耘与攀爬借助的梯子就是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以明理,这是读书最基本的意义所在。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个体生命而言,不论是客观条件限制,还是主观因素所囿,我们的视域都是有限的,对文明的感知,对世界的认识,不可能事必躬亲,也不可能穷尽所有。要尽可能减少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最有效的方式与手段就是读书。古今中外的典籍、天文地理的文献,这些文化和文明的载体把自有人类以来发生的,或出现的事件或现象都以不同的形式记录。尽管是静态的存在,但是却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人类演进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通过它们,可以把我们认识宇宙世界的镜头无限制地拉长;借助它们,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增加了太多的视角与窗口;利用它们,我们对自我的审视就会慢慢回到理性。毋庸讳言,就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未读书之前与博览群书之后有天壤之别。没有以书为伴之前,我们更多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秉持着“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的唯我独尊之思混迹江湖、独步天下;广泛涉猎经典史籍之后,我们才发现自己只是茫茫宇宙间一个微不足道的、完全可以被忽略的存在,渺小与脆弱是人之为人永远无法褪去的胎记。只有懂得了这些道理,才知道怎样往前迈步、如何与世界相处。
读书以养性,这是读书带给人类专属性的精神享受。信息空前泛滥的时代,人类获取信息的媒介五花八门,从不同的媒介中可以获得不同的视听之愉。但是,在声光电充斥的生活场域,如果人类始终把自己置于其中,很容易变得像浮萍一样漂浮不定。在躁动不安的时候,如果能够辟一方安静之处,打开自己喜欢的读物,在文字与纸张溢出的气息中氤氲,会让内心慢慢归于平静。从躁动到平静,这是生命状态本位的回归。沉下身子、静下心来,这是做好事情、享受生活与人生的前提条件。一本书,不论是什么内容,心之所向、情之所牵,就有了读下去的欲望。沉潜在喜欢的文字世界中,阅读变成悦读,修身养性,岂不快哉!
读书以怡情,这是书籍给予人的最宝贵的馈赠。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因为有七情六欲,所以就会催生出爱恨情愁的情感体验。有了情感的支配,就有了宣泄情感的冲动,有了冲动就需要有消解的媒介。一本诗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涵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感受普世关怀;一本小说,在“生活的百科全书”中,切身感受托翁所言的“幸福大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蕴含的人世哲理;一本剧本,在生旦净末丑的坐念唱打中体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智慧;一部史书,从百家争鸣到逐鹿中原,在治乱的更迭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不管是什么读物,因为喜欢,就可以让自己从中间寻找到快乐;因为爱,从字里行间就能够感受到文字的质感与温度。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用庄子之语推及读书之事,读书是否快乐,最好的回答就是:“子非我,焉知读书之乐。”夜深人静的时候,万籁俱寂,一个人独坐灯下,放下一切,清空自己,把自己安放在文字中,“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不做”,“便是一个自由人”,思绪在文字的牵引中漫溯,在“绿肥红瘦”中“寻寻觅觅”,纵使获得“冷冷清清”的体验,但是两个灵魂的碰撞、两种思想情感的交流,或惺惺相惜,或心有戚戚,或黯然神伤……不管怎样的情随事迁,因为在文字中找到了共情点,从书籍中觅得知音,一个人的夜读也就不再孤单,一个人徜徉在书籍中也就不再寂寞。读书之趣,在于从书籍觅得红颜知己;读书之乐,在于从字里行间感受百味人生。“读书是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心灵的成长史。”既然如此,没有理由不好好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