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篡逆;世间豪杰并起,有的为维护皇权,有的为争夺皇权,天下大乱。
能力不足的,在争夺的过程中不见了身影,坚持到最后的三股势力三足鼎立,成了后世渔樵笑谈的:三国。
三国,三个国家,三股势力,三个头儿。民间广为流传的刘备,孙权,曹操。
小说里面有很明确的立场,刘备是主张正义的人,孙权是一个中立的人,而曹操就是大反派。
但是为了突出刘备正人君子的特质,最终呢,刘备倒是成了个妇人之仁。似乎就只剩下会用人这一条优点了,打仗全靠关张赵,其他的就全靠诸葛亮。《三国演义》,很显然有特地夸大诸葛亮的成分,用品三国里的话叫诸葛多智而近妖,三国里的诸葛亮已经不像是一个普通的谋士了,相较而言,似乎更像是早期文明里的巫师。曹操,孙权,周瑜,司马懿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预料之中。相较之诸葛亮耀眼的光芒,刘备,似乎就是凡夫俗子而已了。之前说过刘备有种妇人之仁的感觉,为了自己那点亲戚关系,不肯去夺人家土地,虽然说吧,后来荆州还是归了刘备,但是刘备的妇人之仁导致他做事不够利落,纵观历史,真正要走到天下的人,除了妇人之仁,还得有一把狠劲儿吧,刘备除了富人之人,还有重情义这一点,其实重情义,本来不是啥坏事,但是太重情义了就不好。这一点最后导致了他没能像北方扩张,蜀汉最终只是守着汉中那块地方,没能再有什么变化。就因为在伐吴和乏味之间刘备为了报仇而选择了伐吴,实则不管怎么看都应该去伐魏,既然刘备是要讨伐汉奸曹操以及曹氏集团的其他人,那他就不应该把孙权放在优先级,就算他那是真正的目的,已经变成了为了自己的国家扩张,那样子还是得做做的。毕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再说孙权,其实孙权这个人的《三国演义》里面并没有特别鲜明的性格,孙权本身也没有太多的戏份,继承了祖辈的江东,打得过就打,不过就投降。好像给人一种没什么用的感觉,周瑜,吕蒙,陆逊,似乎来了这些人东吴就没了,是没错,《三国演义》里的确没有有意刻画孙权这个角色。毕竟三国里面孙权的作用就是中立,它有它自己的私心,为了达到他的私心,他不断地和别人求和,又不断地和别人闹僵,可能还是生不逢时,碰上诸葛亮的原因吧,孙权最后也没干成啥大事儿,手着江东一块地儿,不动了。
最后说乱世之奸雄,曹操。三国演义应该是有特地黑化这个人的,就比如说他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其实也是有很多种说法的,而对曹操的评价到底是志士之奸雄,乱世之英雄,还是乱世之英雄,这是之枭雄,其实是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的。所以,《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自己的立场,应该是会有意的去黑这个角色。但是正是因为他会有意的去黑这个角色,所以其实比起刘备和孙权,曹操会更复杂一些。其实之前说刘备和孙权的时候,书里面对刘备和孙权本身的才华其实体现不多,孙权可能除了比较能打,有时候能很会用人之外就没有别的了,而刘备本身就是一介草夫嘛。而曹操,似乎是这些人中自身能力最强的一个。从文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来,曹操他是有谋有智的,并且他对手下的治理是有法的,所以曹操在很多时候会显得缺少一些刘备身上过多的仁,虽然曹操对手下人大部分时候还是赏罚分明,对待百姓都是一个比较仁慈的状态,但大部分都是为了收买人心所为。我们看刘备和孙权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们比较多的成功都是因为他们有能干的大臣,但是我们看曹操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其实很多成功是因为他自己的谋略,虽然说吧,《三国演义》里面会因为突出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而故意削弱曹操,但是曹操很显然是刘备,孙权几个人中城府最深的一个。
如果真要讲实话的话,其实曹操当时获得天下的可能性更大,就像我说的,想要得到天下光靠着满心的报复和仁慈肯定是不够的,你还得有勇,有谋,能识人;曹、孙、刘、三人每个人得了那么几样吧,所以成了个三分天下的局面。
《三国演义》可能某种程度上也抹黑了当时的献帝,虽然说吧,献帝这个人肯定不是什么特别英明又特别勇武的皇帝,但是不管说什么,他都一定不会是《三国演义》里面那么懦弱。如果真像《三国演义》里那么无能的话,他肯定没法在曹操手底下活那么久了吧。
三国就是一大群人为了天下俩字儿转来转去,其实他们谁也没意识到,可能他们不转来转去,天下人就安生了,平平安安过日子,种地,做官,写写诗,画画画儿。也不是得了天下,天下人就平安,也不是得了天下,就快乐了。
皇帝一天到晚自称寡人,跑到那么高的位置上,注定是孤独的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