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琢木为炉——现代文人的文房体验

琢木为炉——现代文人的文房体验

作者: 狼舞天下 | 来源:发表于2018-03-22 17:17 被阅读0次

    高度文明下的现代,越来越多的文人把书画、丝竹、茗茶等业余爱好作为生活的调剂。伴随始终的,则是焚香。

    琢木为炉——现代文人的文房体验

    “燃我一生之忧伤,换你一丝之感悟”。香,朴实无华而又灵秀飘渺。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给人以精神上的别样体验,与中国意境论相结合,因此成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清以降,香炉作为文房必备,是一种精神的“物化”承载,或大或小、或巧或拙,经由岁月的洗礼,与主人息息相通,修身养性的同时,彰显主人的文化品位,为生活添一分赏玩之趣。如今,人们对香炉的材质不再满足于人工赋予了不同花纹的金石陶瓷,一些稀有木材制成的香炉成了当代文人的新宠。

    小叶紫檀,大红酸枝等些传统红木自古就被中国上层社会所珍爱,并将其制成多种高档用品。古人使用过的高档材料拥有历史注定的特殊身份和优越性,沿袭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追随心态,当年王公贵族用过的东西,今天的高端人士自然也会乐于追求和使用。在传统红木资源匮乏的今天,用尚可得到的材料制成的香炉显得弥足珍贵。

    琢木为炉——现代文人的文房体验

    黄杨木因其木质光洁、纹理细腻、如象牙般色彩庄重,多用来与高档红木搭配镶嵌或加工成极其精细的雕刻作品。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在过去数百多年间大放异彩。

    琢木为炉——现代文人的文房体验

    中国古代对紫檀木的认识和使用始于东汉末期,晋代崔豹所著《古今注》中就有记载。因其木质细腻,密度较大,稳定性优,纹理漂亮,韧性好,耐雕琢,制成器物后色泽由红到紫的神奇变化符合东方审美而广受追捧。国家对原料的采购也沟通了与南洋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明清老家具收藏热兴起之后,红酸枝制品迅速进入百姓视野。红酸枝在许多方面都有与紫檀接近的优点,又有深褐色或黑色直丝状的条纹,色泽紫红,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也很适合精雕细刻,故广受藏家喜爱。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对黄杨木的采伐则有如下的记载:“世重黄杨木以其无火也。用水试之,沉则无火。凡取此木,必寻隐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苏轼曾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清代李渔尤爱黄杨称其有君子之风,喻为“木中君子”这些说法多少给黄杨木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更为黄杨木作品成为人们心爱的把玩之物增添了很多情趣。

    正如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件木作香炉都是独一无二。匠人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展示材料最真实的一面,体会自然的赠与,享受作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传递到文人手的中是一种自然之美与技艺传承的融合

    《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自然之物结合人工雕琢,二者融为一体,将意境具象化,在器物中阐释自然之美。青烟袅袅中展现恬淡雅致,勃勃生机。共捧茶盏看春雪,凝神素燃一炉香,偷得浮生半日闲······

                               

                                    (供图:比木愚love)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琢木为炉——现代文人的文房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za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