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为什么没有好人缘、好心情?

你为什么没有好人缘、好心情?

作者: 楚涯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14:53 被阅读0次

                  

    有一学生甲来访,自述快要崩溃状态,任何事情没有兴趣,考研计划和英语四级全部搁浅。追其原因——舍友关系冷漠,存在感太低,小团体严重,而她是被落单的那位。

    最后她说了句“舍友小张怎么就能那么厚脸皮呢?”

    我:“小张做什么了?”

    她:“一天小张要去买早餐问大家想吃什么可以帮忙带。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话,她就一个个问,然后再把早餐带了回来。”

    我:“她这么做,你觉得是脸皮厚?”

    甲 :“嗯,反正我是不会像她这样。”

    我:“小张和舍友关系怎么样?”

    甲 :“反正有人和她作伴。”

    我:“你想像她一样和宿舍关系很好吗?”小A拼命点头。

    我:“你帮同学买过饭吗?”

    甲:“有。”

    我:“舍友怎么回应你?”

    甲:“没人回应。”

    我:“然后你做什么了?”

    甲:“什么也没做,我不要厚脸皮,我可不会向小张一样巴结他们”。


    甲的问题所在:她对舍友关系有所希冀,但是又碍于“脸皮”无法做出她认为“巴结”的行为来。

    这就是我今天要提的第一个问题,想要和得到之间还隔着两个字“做到”,做到是连接想要和得到的桥梁。我们一旦有了目标,就要付出实践行动,才可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实现目标。就像甲,想要良好的舍友关系,却又“不会像小张一样巴结她们”,于是自怨自艾,情绪低落,形单影只,甚至影响了学业和生活。

    这个问题常常出现在关系的建立上,无论是同伴关系,友朋关系还是亲密关系。记得有个好友乙,经人介绍认识了个男孩。但是两人的关系始终忽冷忽热,纠缠不清,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舍。乙觉得自然放弃心有不甘,主动联系又降格委屈自己。最终这段感情也随时间而消逝。

    无论是甲,还是乙,都是一样的问题。想要但是碍于某种原因迟迟无法行动。想来大家都听说过“山不就我,我去就山”这个故事,也如同这句话“一段关系中,当你考虑并权衡彼此付出谁多谁少的时候,关系是亲近不了的,带了更多的功利色彩。”。

    不去过多的抱怨外界、自责自己,而是发掘自己的能量,做好能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不纠过去,不奢未来,过好当下。


    再来看看甲,是什么原因让她迟迟不付出行动去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呢。是她的认知和想法“主动亲近和帮助同学,是厚脸皮和巴结同学”,正因为这个想法,让她做不出亲近同学的行为。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也是大多人光有需求而没法付诸实践的终极原因,那就是影响我们情绪的往往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我们对客观事实的看法和评价。说到这里,我们就得提到ABC理性理论。

    ABC情绪理论由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艾里斯认为造成人们情绪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客观事件(A),而主观认识、评价(B)才直接导致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同样的事件由于我们主观认识、评价不同,产生的情绪会大相径庭。所以,导致一个人行为反应和情绪反应的根本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对事件的看法、想法、解释、评价,归根到底是人对此类事件的信念。

    生活中的生活事件比如各种刺激,经过人的信念系统(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的加工后,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结果。这就是相同的事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就能产生不一样的后果。比如小张,同样买早餐事件,在她看来就是互相帮忙热心助人,于是带来了好人缘;而甲,买早餐就是巴结和厚脸皮,久而久之,大家避而远之。


    在甲的理念里,主动和别人接触是在巴结、讨好别人,这个想法导致了她每次主动与同学交流都会很不舒服。在她的理念里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自己有提议大家就该积极响应,稍有不一致就是对自己有意见,用她的话讲“正常不就是这样吗”于是她的朋友越来越少,舍友离她越来越远。所以她急需改变的是,找出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非理性想法,从而调整这个想法,重新改变行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很多很多,或是自尊心作祟,或是认知偏差,嘴上总是说着其自然,心中却极不坦然。殊不知,顺其自然是建立在尽其所能之后的坦然。


    积极的人总能看到希望,消极的人眼中都是问题,世界原本的模样由我们自己来决定,而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基本差别。

    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一些特殊情况,产生一些特定情绪。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从而改善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达到幸福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为什么没有好人缘、好心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dp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