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五台山之行

五台山之行

作者: 陶语 | 来源:发表于2022-01-04 23:37 被阅读0次

摘自豆豆原著《遥远的救世主》

丁元英应小丹的请求,送她一个礼物——在王庙村写下一个神话。他深谙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属性,成功解构之后,以弱治弱,强弱结合,既规避了法律上的风险,又解决了产品的质量问题、成本问题。合了法,是否合道?丁元英想去五台山讨个心安,于是有了五台山之行。一同前往的有他的朋友韩楚风。

寺庙大门外,他俩两次呈上敬香的现金,均被拒绝。最后,元英呈上了一首词,方才得见。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得见之后,元英和智玄大师有了如下对话:

智玄大师:什么是真经?修行不敢取真经又修什么?

元英: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

智玄大师: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元英: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

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免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智玄大师: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元英: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与基督教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

元英把“神话”、“扶贫”的来龙去脉以及已经做的和将要做的向智玄大师简要讲述了一下,并着重阐述了主观上的“杀富济贫”和文化属性的思考。于是又有了以下对话。

智玄大师: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妙在以扶贫而命题。当有识之士骂你比强盗还坏的时候,责骂者,责即为诊,诊而不医,无异于断为绝症,非仁人志士所为,也背不起这更大的骂名。故而,责必论道。

元英: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背天道朝纲。

智玄大师:以施主之参悟,心做心是,何来讨个心安?

元英:……大师缘何大师?我以为是代佛说话的觉者。

智玄大师送了元英四个字,大爱不爱。

继而说道: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楚风:如果强者在公开、合法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到杀掠,那么在不公开、不合法的条件下,弱势还剩下多大空间?佛度心苦虽慈悲,但人毕竟还有物质的一面。

如果主流文化能在弱势群体期望破格获取与强势群体期望更高生命价值的社会需求之间建立一个链接的纽带,或许更有积极意义。强势群体仅仅适用一般的竞争规则是够的,主流文化应该对强势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强势文化体系,赋予强势群体更高的生命价值。当然,这首先是以平等为先决条件。

智玄大师:利和同均,不平等已在其中。

楚风:主流文化,当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关系的文化。如果人的行为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需要,那么这种价值无疑也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价值。当社会将道德价值全部锁定在政治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时候,个人道德就没有价值空间了,既不利于鼓励强势对弱势的关注,也不利于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智玄大师:施主的观点与佛教的主张并不矛盾,不同的是施主认为主流文化应该给强者个人一定的道德价值空间。贫僧以为,无论功德记在哪一家的账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将是众生的福报。

楚风:只是,等级一直是我们社会文化的禁区,大家所以小心翼翼绕开禁区,是唯恐平等、尊严之类的东西受到伤害。

喝过一道茶,智玄大师给大家续上一轮开水。对元英宽怀一笑:释、道、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施主这一刀下去,一个都没幸免哪。

元英:释、道、懦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

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智玄大师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元英,过了许久黯然感叹道: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元英和了一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智玄大师在书案上展开一张一尺见方的宣纸,把元英的那首词放在旁边,研墨蘸笔,写道: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写完之后说:此“天”非彼“天”,非众生无明之天,亦非众生无明之命,此乃道天,因果不虚,故而改字“方知”。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悲喜如是本无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随心、随力、随缘。

元英与韩楚风出了茗香阁,来到一禅寺的后院。

楚风:扶贫的事若以次第而分,也有三个层面。一、天上掉馅饼的神话,实惠、破格,是为市井文化。二、最不道德的道德,明辨是非,是为哲人文化。三、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大智大爱,是为英雄文化。(暗指元英的做法就是英雄文化)

一招杀富济贫引出得救之道的讨论,骂的是你,疼的却是传统观念。

元英:当“得救之道”的讨论浮出水面,那就是我要送给小丹的礼物。

楚风:……得惹多大动静?原来就是给一个女人的礼物?

元英: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

佛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只是依佛法如实观照,看摩登女郎是摩登女郎,看红颜知己是红颜知己。

相关文章

  • 累并快乐的五台山徒步之行

    累并快乐的五台山徒步之行 ...

  • 一次净化心灵的旅行(上)--记五台山之行

    也许说,净化心灵,这个说法有点大;这次五台山佛国之行,至少也是震撼之行吧。 前段时间感受到诸多不顺,特别是自己摔落...

  • 五台山之行       2019-08-30

    抓住暑假的尾巴,一家三口与友友们相约一起开始了早已心心念念的五台山之行。 五台山又称清凉...

  • 我的坐享日记(42)

    2020—09—14,星期一,忻州—运城,下雨 今天是坐享的第四十二天。 结束了五台山之行后,昨天中午在五台山吃完...

  • 幸福来的好突然

    动心五台山,源于去年襄阳之行,子纯妹妹的普及讲解,我知道五台山很有名,却不知道如此殊胜,作为一个山西人,都还没有去...

  • 五台山之行

    一直想出去走走,难得有几天的空闲,毫不犹豫的买了张火车票,当我心不静时,只想去一个地方,那就是五台山。此次游...

  • 五台山之行

    古刹还是原来的古刹,只是人太多,加之导游的催促,已体味不到清凉胜地应有的那份安谧闲适了。

  • 五台山之行

    对我来说,五台山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地方,因为我一点也不了解它。但是对信徒们来讲,它也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地方,因为他们太...

  • 五台山之行

    星期天的中午我们一家一起去了五台山。 我们去的时候是坐我爸爸的车去的,在路上我和弟弟在车上玩了一会手机,到...

  • 五台山之行

    17年端午,应同学之邀我去爬五台山了。 先按时间顺序记录下,第一天我们中午出发,到了地铁站牡丹园,在吉野家吃饭,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台山之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eq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