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欣浩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正方: 新闻价值比人伦道德更重要 武汉大学(胜)
反方: 人伦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 中国政法大学
正方:
一辩:彭飞宇(对外汉语专业本科三年级)
二辩:郭彪(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级)
三辩:陈铭(传播学专业研究生二年级)
反方:
一辩:陈典(法学专业本科生四年级)
二辩:吴琼(民商法专业研究生三年级)
三辩:肖磊(民商法专业研究生二年级)
一、立论陈词----双方各 1 分 30 秒
(一)正方:(彭飞宇)
谢谢主席,大家好!
众所周知,记者也许是当今中国最尴尬的一个行业,因为执着追求真相往往会显得不那么善良。那么,当新闻工作者面对误解时,是应该坚持新闻报道本身的价值,还是应该更看重敦风化俗的效果呢?答案当然是本职工作为重,伦理教化为轻。
第一,以伦理为重心会损害新闻工作者的可信度。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真实的前提是公正,而公正就意味着不为情感所左右,而人伦道德恰恰是诉诸情感而非理性。面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人伦问题,只有坚持新闻价值本身做主,我们的记者才能在各方当事人的复杂关系中秉持公正。
第二,以伦理为重心会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判断力。
正如外科大夫不能给自己的亲人做手术一样,新闻记者对于人伦问题不能过于感同身受。比受害者更悲痛的记者采访不了灾难,比蒙冤者更愤怒的记者采访不了冤案。面对新闻事件,新闻工作者更多的应该是一个报道者而非参与者,只有坚持新闻本位的冷静观察,才能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的确,就像对方辩友很可能即将告诉我们的一样,任何报道都不能背离人伦道德,但是大家请注意,任何报道也都不能背离新闻价值,二者都是前提。那么,就请对方辩友待会告诉大家,为什么人伦道德会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重心,谢谢大家!
正方陈词概括如下:
1、基本前提:
(1)基本定义:
本题目的主体:记者(新闻工作者)
“新闻价值”:事实真相
“人伦道德”:伦理教化
(2)衡量标准:新闻报道既不能背离人伦道德,也不能背离新闻价值,今天要论证谁更重要的标准就是:到底谁是新闻记者的工作重心。
2、既然二者都不能背离,为什么记者追求新闻价值比追求人伦道德更重要呢?
因为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新闻生命论),所以追求事实真相是记者的本职工作,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工作重心论)。
3、如果以伦理为重心会损害新闻工作者的可信度和判断力,使新闻工作者无法秉持公正、客观和冷静地态度去进行报道,从而影响新闻的真实性,违背记者的工作重心。
武汉大学首先提出“事实真相”和“伦理教化”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方均不能背离,然后结合“新闻生命论”进一步提出谁更符合记者的“工作重心论”的衡量标准,并借此对“以伦理为重心”进行钳制:这会损害新闻的真实性,也就进一步违背了记者的本职工作要求。
(二)反方:(陈典)
谢谢!
对方立论今天刻意混淆了新闻价值和新闻道德两个概念。
新闻价值是指时效性、显著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等特征。我们说一个事情有新闻价值,是说它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这并不包括客观、公正等新闻道德的范畴,请您方不要刻意混淆!
我方认为人伦道德更重要,理由如下:
第一,价值位阶的不同决定了人伦道德更重要。
人伦道德是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良性存在,更凝聚成人类的共同理想。所以,孔子才说“志于道,据于德”。而新闻价值作为一种位阶较低的技术性价值,必须服务于人伦道德这一目标价值。
第二.时代特征的要求决定了人伦道德更重要。1644 年,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确实阐述了自由主义的新闻观,表示要反对强权干涉。但是,历史的演进却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告诉我们,在信息时代,媒体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传播,已经深入的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它掌握了社会话语,塑造了社会生活。这时,如果不注重人文关怀的理解,如果不恪守道德的底线,那么这种强大的力量将遭遇异化的可能。这是最好的社会,这是最坏的社会。或许如您所说这是一个众神喧嚣的社会,这依然是一个信仰良知的社会!
1、基本前提:
(1)定义:
新闻价值:指时效性、显著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等特征,一个事情有新闻价值在于能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人伦道德: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良性存在,更凝聚成人类的共同理想
(2)区分:
新闻道德:客观、公正,这不包括在新闻价值范围之内。
2、标准:制约服务论
(1)价值位阶(服务论):人伦道德(目标价值)高于新闻价值(技术性价值),后者必须服务于前者。
(2)时代特征(制约论):信息时代条件下,新闻信息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强化新闻的人伦道德,使新闻在追求新闻时效性的同时必须要被人伦道德所限制。
看到这里,正反双方分别对概念和标准进行了相应的陈述,并进一步提出了本方的衡量标准:“工作重心论”和“制约服务论”,喊话完毕也就该抄板砖上了,火爆激烈的自由辩论立马开场:
二、自由辩论----双方各 4 分钟
(一)第一阶段:
正方:(陈铭)谢谢主席!对方辩友说我们混淆了概念,新闻价值中到底包不包括客观公正,在场各位自有公论。倒是对方辩友把人伦道德直接等同了道德,谁偷换了概念呢?请正面回答我,今天有没有哪一个新闻报导能够背离新闻价值?
反方:(肖磊)今天没有一个新闻报导可以背离新闻价值,但,是不是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我们就要减损人伦道德?我手中是一张最近传得很火的《挟尸要价》的照片,这张照片的确非常的震撼,很真实,追求了新闻价值,但是我手捂住的部分是死者的遗体,这对死者的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请问您,能不能用不道德的手段追求有价值的新闻?
正方:(郭彪)您说得很好,它是没有道德的手段,所以说您方的人伦道德一定不能够背离,可是您刚才也正面承认了,新闻价值同样不可背离,既然二者都不能背离,您方标准如何得出您方观点呢?
反方:(吴琼)对方辩友,还是回到刚才我们《饥饿的苏丹》这张照片,我们今天不谈----说,是不是一国的价值重于一个人的生命。说,是不是这个真实和客观一定会被道德贬损。我问您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果您是这个孩子的父亲,您还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吗?
正方:(彭飞宇)好的,对方辩友,那我们就回到您方的立论来看一看到底该怎么做。您方立论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今天人伦道德是一个社会的准则,可是请大家注意,新闻价值是不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准则?如果两者同样是准则,如何得出您方结论?
反方:(吴琼)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个人,人的准则是不是比新闻工作者的准则更重要呢?您还是没能回答我方问题,如果您是这个孩子的父亲,您会不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正方:(陈铭)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父亲,我把我孩子以及我孩子背后这个国家深重的灾难,用新闻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吸引对方的关注,我不知道有何不可?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今天您方标准告诉我,有所减损。那我想知道,如果我是一个新闻记者,我的孩子病了,我为了报导奔赴一线,没有关心我的孩子,那是不是在您方的标准也可以得出我方的结论,这个时候新闻价值比人伦道德更重要呢?
反方:(肖磊)对方辩友,这时候您选的不是新闻价值,而是您报导这个事业本身所彰显的人伦道德。而还是想请问对方辩友,今天在这个菲律宾的人质事件中,我们看到媒体他大肆的报导,不断的渲染这个事件的细节,最后导致劫匪的情绪失控。第三次请问您,我们是不是可以以不道德的手段追求一个有价值的新闻?
没有盘问阶段,也没有攻辩小结,陈词结束立马开始自由辩论,这要求双方辩手要快速进入战斗状态,单刀直入刺刀见红。
自由辩论通常是正方先发言,这是很宝贵的先发制人的机会,可惜的是正方武汉大学似乎还没有从陈词阶段中摆脱出来,依旧慢条斯理地和对方纠缠前提问题,这种问题在自由辩论这种高对抗节奏中出现,效果是极为有限的,难以给对方施加足够的压力。
反观反方中国政法,则依据本方的“新闻价值”(能引起广泛关注)概念定性和“制约服务论”的衡量标准快速进攻:为了追求新闻的新闻价值,是否可以违背人伦道德?(“挟尸要价”“饥饿的苏丹”)这种简单有效的进攻方式显然比对手的进攻要精准有效,在反方的连续追问之下,正方左支右拙,被对方在“新闻价值”的概念上砸开了空隙,几乎是变相承认了对方对新闻价值的定义:能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反方没有抓住这次空挡进行有效打击,但是在这四轮的交锋中,反方用简单直接的进攻方式牢牢掌控着控制比赛的主动权,正方陷入被动之中。
(二)第二阶段:
正方:(郭彪)谢谢!您方的确说得很煽情,告诉我们不能够以不道德的手段,但是在逻辑上这个充其量只能论证人伦道德是一个新闻报导的必要条件,如何论出它更重要呢?千千万万的新闻工作者背负着摄像机而不是医疗箱奔赴汶川大地震的现场,您告诉我们,他们何错之有呢?
反方:(陈典)对方辩友请您正面回答一下,四问您,能不能用不道德的手段追求有价值的新闻?
正方:(彭飞宇)好的,对方辩友无非是在告诉我们,不能不择手段的追求新闻价值,所以新闻价值就不重要了吗?今天我们不能不择手段的追求任何事情,是不是任何事情都不重要?请您正面回答我方汶川地震的例子。
反方:(吴琼)感谢对方辩友已经承认了我方观点,不能牺牲道德来追求新闻价值。但反过来说,我们说为了道德我们暂时放一放新闻价值可不可以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呀!
在这个阶段中,正方开始惊醒,再这样被对手打下去非输不可,一方面祭出“双方均不能背离”的防线进行防守,一方面开始根据本方的“工作重心论”开始进攻:“记者到底以什么为工作重心呢?”(汶川地震中的摄影机和医疗箱)。
在经历了初期的被动之后,正方开始稳住阵脚,反攻的序幕就此拉开。
(三)第三阶段:
正方:(陈铭)好,那我来告诉您可不可以,今天我们为了彰显人伦道德能不能放一下新闻价值呢。北京电视台曾经有这样一个《纸馅的包子》,记者为了彰显人民和社会对于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关注,制造了一条假新闻。我请问您,为了人伦道德的彰显,制造假新闻是不是您方可以的范畴?
反方:(陈典)对方辩友,假新闻是不是不符合人伦道德的情况?请您正面回答!
正方:(郭彪)对方辩友,它恰恰是为了吸引人们对自己生命的关注,这是最大的人伦道德呀。可是以人伦道德为初衷一样可以制造假新闻,还是说明二者都不可缺离嘛!
反方:(肖磊)对方辩友,您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了我们在追求人伦道德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化,我们制造了一条假新闻,可是在传播学上假新闻恰恰是有新闻价值的,假新闻本身恰恰论证了不能片面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而必须遵守人伦道德。再请问您,美国记者协会 SPJ 它有四条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小伤害原则”,请问您,为什么不是“最大真实原则”?
这一阶段尽管简短,但是却是整个自由辩论的转折点,在“汶川地震”出击之后,反方的攻势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正方再次进攻,“为了实现人伦道德教化,是否可以制造假新闻呢?”
反方被这个问题吸引了过去,完全离开了本方的主攻线路,开始在这个问题上与对手交锋:从微观上讲,这次交锋或许在技巧方面不缺可圈可点之处;但是从宏观战略来看,反方完全失去了战争初期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状态,战场主动权就此易手。
(四)第四阶段:
正方:(彭飞宇)好,对方辩友无非还是在告诉我们,在追求新闻报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违背了人伦道德这个底线。可是您想一想,新闻记者在报导时是不是也千万要注意,一定不能违背新闻价值呢?所以请您正面告诉大家,那些在汶川地震,坚守记者报导一线,而没有亲身救人的记者,他们何错之有?
反方:(肖磊)所以我来回答您,美国新闻摄影协会有一条很明确的规定正好解释了这个问题。面对自然灾难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即时而紧迫的现象,记者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必须先救人后摄影,您觉得这说明了什么?
正方:(郭彪)对方辩友,您方充其量只能够论证其“缓急”嘛,但今天论证的是“轻重”对不对呢?人有三急,难道三急就是最重要的吗?不见得吧!我们今天扛的可是摄像机而不是医疗箱呀。对方辩友,扛摄像机难道是去直接救人吗?
反方:(陈典)对方辩友说今天两者都不可偏废,那请您正面回答我,当二者冲突时您选哪个?
正方:(陈铭)很简单,我方已经说了,今天在二者冲突的情况下比不出结论,为什么?因为当二者冲突的情况之下只能得出一个就是“谁更急”,比不出“谁更重”,而真正的重要看我们今天的记者到底是扛着什么到了灾区,到底以什么为灾区的工作之重?
反方:(肖磊)对方辩友,二者冲突的情况下比不出轻重吗?那为什么我们的记者要选择坚守人伦道德的底线,而降低那么一点点新闻价值,而不是说放弃了人伦道德去刻意的追求新闻价值,他们的取舍说明不了轻重问题吗?
正方:(彭飞宇)对方辩友,新闻价值不用刻意追求,只需要把记者真实看到的现象告诉大众。我们每个人看到汶川地震传播的一线镜头时都感动得流泪,为什么没有人去苛责那些记者,你怎么不救人,却在那里告诉我真相呢?
反方:(吴琼)对方辩友,真的不用刻意追求吗?《东南晚报》有一个记者,为了拍摄暴雨中行人连续跌倒的壮观场面,守在一个明知道坏了的井盖旁边坐了整整一下午。您告诉我,这是不是刻意制造的新闻?您告诉我们,能不能以这种不道德的手段追求有价值的新闻?
正方:(陈铭)我再次告诉您一遍,不行,不能以不道德的手段追求有价值的新闻。但是今天不择手段的追求新闻价值,到底是不择手段错了,还是新闻价值错了?请正面回答我。
反方:(肖磊)对方辩友,汶川地震的例子您一直在追问,我给您解决一下。我们想一下汶川地震的情况,记者来到现场,旁边有警察和医生----这是分工不同,人伦道德和新闻价值并没有必然的冲突。如果在这个情况下,记者在报导的时候,不能报导那些过度血腥的画面,要照顾到普遍受众的情感,请问您,这是不是在遵守人伦道德呢?
正方:(郭彪)感谢您终于看到了是分工不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分工才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应该以新闻价值为重,扛着摄像机去现场,对不对呢?再请教您,在一个泥石流的现场,他是应该扛着救生艇去呢,还是应该扛着新闻车去呢?
掌握了主动权的正方立刻继续从“工作重心论”(汶川地震中的摄像机和急救箱)继续进攻,反方则继续发扬不怕死的冲锋精神冒着正方的猛烈炮火奋勇还击,但是在这个战场上能留给反方的战略空间实在有限,尽管反方奋力反击但是却难以给对手造成致命打击。
反方二辩吴琼首先清醒了过来,想迅速撤回本方的主攻战场,但可惜的是队友并没有迅速跟进,而是继续逞匹夫之勇,在对手的重重进逼之下,反方被砸出了空隙:“社会分工论”。
正方则迅速抓住了这个空隙,将“社会分工论”立刻衔接到本方的“工作重心论”上,使比赛彻底进入垃圾时间。
随后双方的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表现如何,已经无关大局,为了考虑资料的完整性,现将剩下的自由辩论辩词和双方的总结陈词也粘贴上来。
反方:(陈典)对方辩友看情况嘛,如果有人去救了,他当然要保持一个客观的状态,这个时候新闻价值和人伦道德不冲突啊,可是没人救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他是不是应该先救人呢?这叫冲突的时候选择人伦道德嘛!
正方:(彭飞宇)对方辩友好奇怪啊,您方今天的人伦道德好像忽高忽低哦。您告诉我有人救了,我就可以袖手旁观也不叫不道德,我真不知道您方的人伦道德到底标准何在?到底请您告诉大家,如果今天泥石流的现场,记者开的是报导车而不是救护车,他们是不是有错了?
反方:(陈典)对方辩友,按照您方逻辑我去医院应该救死扶伤,而不应该让医生来救咯,这是不是也不符合人伦道德呢?按照您方逻辑。
正方:(陈铭)这是您方逻辑推导的基础啊,您方反复在说那种最危险的时刻记者该怎么办?我告诉您,记者该出手时就出手,没有任何问题。这能论证什么呢?我今天家里面保险丝一旦断了,我家里电器都不能用了,是不是可以得出来,按您方标准得出结论,保险丝比我家很多电器都重要呢?(时间到)
反方:(肖磊)这恰恰说明了在面对冲突的情况下我们心中把什么放在了第一位。在面对泥石流的时候如果没有救援,我们把价值,把人伦道德放在第一位,为什么到了您方哪里就觉得是一个缓急的问题,不是价值轻重的问题呢?
反方:(吴琼)请问对方辩友,为什么美国法律规定,媒体报导刑事案件的时候,不得影响审判公正?
反方:(陈典)对方今天的逻辑很奇怪,他告诉我们两者都不可偏废----我们也承认。可对方要具体来看的是,当二者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何者,您说对吗?
反方:(肖磊)我们今天这个话题的核心不能偏废,我们探讨了这么多的核心的案例恰恰是在冲突的情况啊!
三、总结陈词----双方各 2 分钟
(一)正方:(陈铭)
谢谢主席!回到最先开始的立论。我们看一看对方辩友今天的论证。
第一件事情,对方辩友今天用“普世道德”这个词偷换了“人伦道德”这个词。什么意思呢?今天人伦道德背后,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下人伦道德的冲突对方始终避而不谈。今天一个半岛电视台播放的新闻完全符合阿拉伯世界的人伦道德却与西方的自由民主的人伦道德大相径庭。您告诉我,我们如果一个新闻工作者都要以人伦道德为重,新闻价值放在后面的话,我们到底以何时何地的人伦道德为重是您方所宣扬的?就算在同一个人伦道德体系之下人伦道德内部有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自古有云:自古忠孝不两全。诶,您方这个标准,这个指南针一会指东一会指西,您让我们新闻工作者何去何从呢?
好,没有问题,我们退一步,今天就算是对方辩友说的道德,道德是不是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比新闻价值更重要?刚才在自由辩论中,对方反复说衡量底线----我们承认,今天道德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起到的是底线的作用,任何时候都不可逾越,没有问题!----这个任何时候都不可逾越的东西,和一个新闻工作者毕生追求的,努力工作的重心到底何者为重何者为轻呢?有没有比得出来?比得出来,我们在这个评委老师的超级辩论中已经说过了:今天同样有两个人,一个人我根本没法得罪,另外一个人我也不能得罪,而且是我极力争取的目标----谁对我来是更重要呢?
这是人伦道德。好,然后我们看看对方辩友对今天新闻价值的定义划分。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新闻价值中间,公平、客观和正义都不是新闻价值,我不知道在对方辩友的定义中到底什么才是新闻价值?我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读了六年的新闻。所有的新闻老师都告诉我,今天新闻有两大价值,左肩传递真实,右肩记载历史。今天新闻工作者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看到真实的那双眼睛,人伦道德是我们内心中评价你所看到善恶与否的内心评判的标准。
您告诉我,让我们的眼睛都带着泛道德主义的有色眼镜去看这个真实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所看到的真实又是怎么样的真实呢?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如果连我们今天的新闻工作者都不能够秉笔直书的话,我们的后代,又怎么知道今天历史天空是什么颜色呢?谢谢!
(二)反方:(肖磊)
谢谢!我们首先要看一下比较的方法。
在常态的意义下是不是新闻价值和人伦道德总存在冲突呢?如果不是的话,那么今天引发我们这场辩题,引发这场讨论的个例和案件本身是什么呢?我方举了这么多的照片,我能问一个问题吗?它们为什么总是这么极端的状况?这恰恰说明了,在常态意义下,人伦道德和新闻价值的诉求并不必然冲突,我们今天关注的焦点恰恰在于----新闻人,他作为无冕之王,他有独特的历史使命,但这种历史使命是不是赋予了他们在极端的状态下可以突破底线的权力?
我们来看一下,在阿富汗战争的期间,有一个 88 岁的老太太她失去了儿子,美军的记者长枪短炮的冲到了她的家,现场宣布了这个消息,非常的震撼!但是这种震撼是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我相信这中间,《饥饿的苏丹》的作者也是在做这样的考虑,他觉得牺牲了这个小女孩可能换取全世界对这个国家的援助。
这就是新闻价值,对方辩友所说的,我们面对黑暗的时候可以启蒙、可以呐喊、可以曝光!我们如果作为无冕之王,我们以笔为剑,以刀为枪。我们可以不受这个世俗条条框框所约束,我们挑战一下人伦,挑战一下道德又有何妨?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嘛!可是,这个伟大的目标是什么呢?求真吗?求真是为了什么?拯救大众吧!为什么以伤害的方式可以拯救大众?为什么一定要以牺牲这个小女孩的方式去援助一个国家?为什么要以一个牺牲老太太的方式去反对一场战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作这样的理解,是不是有一些过于自信,有一些过于狂妄?有一些不够清醒呢?我们心中还有没有对底线的定位呢?即使是新闻人,他并不能超脱于这个世俗,他最多作为无冕之王,我们承认他的历史使命,他可以不拘于世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走极端,我们要让这个世俗的世界为新闻价值让步。
到底应该谁尊重谁?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