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读书
让“温情与敬意”常驻内心

让“温情与敬意”常驻内心

作者: 大不刘的社会学 | 来源:发表于2021-09-04 18:11 被阅读0次

    在《国史大纲》一书的开始,钱穆告诉读者读此书需要具备一些信念——对待本国历史应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能偏激地对待历史,亦不能站在历史的最高点,将当下种种“罪恶与弱点”归咎于古人。只有如此,国家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中华文化也才有“转变与发皇”之期。

    这看似简单的一段话,却蕴含了钱穆毕生的关怀与人生体验。钱穆出生于1895年,成长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年代。那时,中国会不会灭亡的问题一直萦绕在人们心中。当时,梁启超的“中国不亡论”深入人心,钱穆亦深受影响。爱国思想与民族文化意识的萌发与深化,推动和激励着他毕生为学只为寻求“中国不亡论”的根据。钱穆的弟子余英时在《钱穆与新儒家》一文说到,钱穆毕生治学,只为解答心中最放不下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的变局,中国的文化究竟将何去何从。

    西方的强盛给人的直观感受便是西方文化的先进,这让当时的大多数人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持一种怀疑与否定的态度。钱穆与他们不同,相较于西化派来说,钱穆是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钱穆深信,中华民族有着某种“中国历史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不亡的历史依据。正是秉持这种信念,钱穆毕生都在努力“为故国招魂”,一生为学都透着内心的那种坚定与执着。

    《国史大纲》正是钱穆终极关怀的真实写照。该书成书于1939年,出版于1941年,正值艰苦抗战时期。选在当时出版,意在激励民族感情,振奋军民士气。不仅如此,它更浸透着钱穆忧国忧民的感伤,以及对民主自由、经济繁荣的升平盛世的憧憬。

    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生存境遇融进读书与民族情感中。只有如此,也才能将内心的冲动、兴奋与悲伤,投射到对生命的体验与历史的回顾,以一种内在的同情去把握历史的感情,调动起内心的那份激情,在内心波澜不惊、“无动于衷”的水面上泛起一丝同情的涟漪。而这,或许正是我们需要在钱穆和《国史大纲》中去细心体味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温情与敬意”常驻内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gr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