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被美国石油商人发现了石油储备,沙特百姓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1950年代起,形成了一种“社会契约”体系:民众同意效忠王室的统治,放弃个人政治权利,作为交换,国家不但不对公民征税,而且还包办民众从生到死的经济保障和社会福利。
2022年沙特人均GDP高达3.2万美元,完全足以支撑一个高福利社会。
但2016年,沙特发布《2030沙特国家愿景》,要以15年为目标,推动相当激进的社会变革,字里行间,想要在社会运行上效仿迪拜,在产业先进性上要超越阿联酋。沙特希望在2030年把本国的非油外贸出口占比从16%提升至50%,沙特想拉大非石油产业的收入。
原本靠出口石油过好日子的大户,突然要推动剧烈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背后固然是要跟全世界的绿色能源转型抢时间,这我们能理解。但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我们试试从历史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国际石油体系的主导者,沙特虽盛产石油,但在中东产油国家在这个体系里,扮演类似“低端资源国”的角色,不掌握石油的定价权。有资源,没权利。
1960年代,亚、非、拉的一些石油生产国成立了一个讨价还价组织叫OPEC,通过产能联手,来对抗英美石油公司对全球油气产业的控制。沙特在其中,就是一个相当有分量的主导者。
1960-1970年代,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持续不断的中东战争。
第二,中东原来的统治者英国逐渐放弃对当地的殖民管理权,撤离了在中东的驻军。这也是阿联酋成立的原因之一:宗主国不再对本地的秩序负责,小酋长国们需要抱团自保。
第三,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重点说一下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它的影响极为深远。按照联合国决议,以色列1948年在中东巴勒斯坦地区建国,这引起了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们的普遍不满,这是中东地区战火不断的原因之一。1973年10月,阿拉伯国家们联手发起了第四次中东战争,袭击以色列。本来阿拉伯方胜算极大,但由于美国对以色列的紧急援助,以军扛住了袭击。随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又各种穿梭斡旋,促成了双方的停战。
虽然停战,阿拉伯世界相当不满,愤怒的阿拉伯世界宣布,对美、欧共同体禁运石油。此举当时引发了严重的全球石油危机,把世界油价从3美元拉高了三四倍,到了接近12美元。这对当时的西方经济打击巨大,也动摇了美国在当时国际石油体系里的主导地位。美国的工业生产应声下降了14%,第二年甚至出现了经济负增长。
虽然阿拉伯世界没能在战场上打胜仗,却让西方国家见识到了它们在控制石油产量上的力量,不得不改变中东策略。欧共体和日本直接在1973年11月就宣布转变态度,支持阿拉伯世界,孤立了美国。
美国自己也扛不住。于是1974年年初,基辛格带队,针对OPEC里最大的产油国沙特,把当时的王储,也就是后来的国王请到华盛顿,一谈就是十多天,定下了一套历史盟约,核心内容是两点:
一,沙特以后出口石油要以美元计价,也只收美元;
二,美国给沙特出售武器、保护沙特领土安全,并且支持沙特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最强国。
这两个条件对当时的双方都有巨大的诱惑。在当时,沙特虽然石油产量最大,但在阿拉伯地区却是一个弱势国家,工业与国防能力都比不上中东地区的伊拉克、叙利亚等国。
美元在1971跟黄金脱钩之后,也急于稳住它在世界金融体系里的信用。跟石油一结盟,美元终于又找到了最坚实的抵押品。
沙特与美国签下的这个盟约,就是现代经济史上的“石油美元”协议。从那以后,石油危机引发了世界3年的经济动荡,但同期财富却开始大量涌入中东。尤其是沙特政府的财政收入,在石油危机以前的1971年只有14亿美元,而石油危机爆发后,1年直接超过了1000亿美元。在沙特的带动下,OPEC其他不少国家也纷纷跟进,和美元绑定来争夺客户、寻求庇护。
借助对不少中东国家有“军事援助”的承诺,美国也借机在中东地区扩充了军事实力,在迪拜的杰贝阿里港,后来也有了美国驻军。
说回石油输出国,产油国们从此靠卖石油,手里攒下了大量美元,光是找美国买军备也花不完。多出来的钱,怎么花呢?答案是,买美债。
其实,“石油美元”协议还带有一项附属约定,叫“美元-石油-美债”,这是在1974年底补签的。双方约定,沙特卖石油挣了美元,通过购买美债的方式留在美国。美国能减少逆差,沙特能共享美国的增长。这之后,石油资本开始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越来越多的石油输出国也开始设立主权财富基金,来对美元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
随着这些主权财富基金的运作规模越来越大,它们也就不满足于只投资美国和美债,也开始买房地产、企业股权和其他金融资产,也开始投亚洲和拉美市场。于是,“美元-石油-美债”的循环,又逐渐变成了“美元-石油-美元计价的全球金融资产”,进一步帮美元奠定了世界货币的地位。
所以我们现在看很多历史文献里说,“石油美元”诞生在1974年,就是这么来的。
美国跟中东产油国们结盟化解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带来的禁运危机,但美国自己的危机感也彻底被唤醒了。它在随后的1975出台了《能源政策和保护法》,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石油储备体系。这之外,美国也更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油田、新的采油技术,来防范下一次被能源生产方卡脖子。
中间的事情我们大幅跳过,直接拉到2014年。2014年的国际石油体系又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变局:美国消灭了自己在石油消费上被卡脖子的风险。因为有了页岩油技术的突破,国内的石油产能猛增,不但减少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还即将超越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态石油产出国了。
这一下,OPEC拿了几十年的石油定价权,眼看又要流失。2014年11月,OPEC成员国们组织开会,来讨论怎么应对页岩油对传统原油的价格冲击。结果这次会开得不欢而散,OPEC成员国们各自为战,引发了国际石油价格的一次剧烈下跌。这次下跌,从2014年的每桶115美元一路跌到2016年初的26美元才宣告结束,你看,跌掉了8成。
OPEC谈判为什么会破裂呢?原本大家开会的目的,是想要商量减产,尤其是让产量最大的沙特减产,从而支撑油价,来稳住各家的财政收支。多说一句,很多石油输出国的政府财政收入都依赖石油产量,国际油价一跌,它们的财政就紧张,当然不乐意。
结果,沙特不但反对减产,还表示乐见油价继续下跌。沙特的理由是,页岩油的开采成本比原油开采要高,要是OPEC把油价打到页岩油公司们扛不住的地步,就可以重创它们,让OPEC夺回国际石油的产量和价格主导权。
沙特血厚,觉得石油降价可以忍一忍,但小国们财政扛不住。按照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算,中东只有科威特、卡塔尔和阿联酋三个产油国,能在每桶80美元的水平上,避免财政赤字。而想要把油价打到美国页岩油企业们的成本线之下,按照中银国际的核算,那可是65.5美元,低于80美元。换句话说,想要打击页岩油企业,也就是在打击OPEC里的其他小产油国。
反正,OPEC这次开会,大家没谈拢就散会了。各国回去纷纷抢时间出货,于是就发生了前面说的,油价从115美元一路跌到26美元的惨状。这个过程中,美国确实有一批页岩油商破产了。
但沙特自己也损失惨重,它2015年的财政赤字高达980亿美元,是前一年的接近5倍。到了2016年里,在石油战里打得头破血流的各方终于坐下来,OPEC跟10个非成员国达成了限产协议,其中就包括俄罗斯,总算是稳住了油价。
从那时候起,你在新闻里经常听到的OPEC就被替换成了OPEC+,俄罗斯就是那个“+”里,最重要的角色。
这期间,沙特为了应对财政吃紧,还尝试弱化了自己的高福利社会契约,一度想要削减社会补贴、裁撤公务员、提高水电油价格,结果沙特民众们享受惯了高福利,根本受不了这个,纷纷抗议,最后政府不得不再调整回去。
实际上,2015-2020年期间,沙特政府的支出再没有达到过2014年的高点,反而累积攒下了3930亿美元的赤字。直到2021年各国放松疫情管控,石油需求复苏,沙特的财政收入才跟着复苏。你看,大户家里也有不好过的时候。
到了这里你肯定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沙特要在2016年拿出《2030年愿景》,非转型不可了。因为就是在2016年前后,沙特意识到,仅仅依赖石油来维持本国社会运转,太被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