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桐华说:“有了念想自然会产生忧虑,有了喜欢自然有了恐惧。”
你着重地在意一件事,就会不自觉地担忧这件事。
忧虑是人生的常态,过度担忧,则会被忧虑吞噬。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太尉陈蕃与大将军窦武清除宦官不成,失败被杀。
当时朝野一片沉寂,名士郭太忧虑国家未来,觉得将来必然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不出一年,郭太就在忧惧中死去。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忧虑是一项认知任务。
人把大量的认知资源投入到这件事的思考中,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让自己悲观怯懦,陷入无休止的内耗。
唐代姚崇和张说同为宰相,但是二人不和,互相猜忌。
姚崇病重之后,担心自己一死,家族要被张说报复。不断思虑之后,他终于找到了破局之法。
他让儿子利用张说贪财的弱点,在葬礼那天把自己的珍藏全部送他,趁机提出撰写碑文的要求。
碑文写成,马上刻在碑上,并呈报皇上。
在古代,给人写碑文是亲近、信任的意思。出于面子,碑文会写很多夸赞对方品德、功绩的话。
皇帝看完碑文,以为张说和姚崇已经和解。张说如果再对姚家发难,就成了反复无常的小人。
姚崇用缜密的思考和布局,顺利保全了自己的家族。
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没有长远的忧虑思考,必定会有灾祸降临。
与其在忧虑中一味内耗,折磨自己,不如把它当成解决问题的动力,为困局找到新的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