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90后现实
结婚要选有车有房有存款的
但很多朋友婚后的生活
越过越穷
还没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安逸富有
昨天朋友跟我唠叨晚上跟老公因为钱的事情大吵了一架,结婚之后两个人都没有稳定的工作,三张信用卡来回倒腾,顾生活、养孩子......上班之后每月入不敷出,信用卡突然倒不过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竟然欠了整整5万块。
“你说他怎么能养活我跟孩子呢?”
“省吃俭用还不如我一个人的时候过得好”
跟她聊完,我就开始反思自己,虽然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但有时候真的不知道钱花到了哪里?
信用卡嗷嗷待哺,这月工资还上月的卡,下个月继续刷......如此循环,存款还不够还卡的。问问其他朋友,大家都说大同小异。
西南财经大学发现,全国有存款的家庭只占45%,剩下的55%的家庭存款为零。(数据来源: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报告》)
我觉得,大家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工资少,而是陷入了消费成瘾的怪圈。
逛街时,看到打折促销就想买;
疯狂掉发时,看到生发养发的商品就想买;
新手机上市时,看到别人疯狂抢购就想买
…
没钱了也没关系,反正有很多不收利息、不收手续费的平台。
在买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像一个到了游乐园的孩子,兴奋地都顾不上想明天的作业有没有写完。
618还没开始,天天分享红包、叠猫猫......你确定真的便宜?真的能用到?
买买买的陷阱
买买买,都是跌入了商家精心布置的陷阱。
BBC纪录片《谁在引导你在消费》中,导演揭露了不良商家赚钱的黑幕。他们像操控木偶一样,随便一个诡计都能让消费者买买买。
1920年的时候,某汽车公司总裁提出要让消费者疯狂换新车。当时,工程师们都傻了眼,因为汽车的技术没有办法做出短时间的突破,新车和旧车在本质上不会有太大区别。总裁信心十足地说,不用费心思突破硬件,只要改变车型和车身颜色就好。
然后他们通过给新品贴各种各样的标签,让汽车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变成时尚、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技术上改变几个参数,硬件不动,改改颜色和造型,立马上一代的汽车就变成了昂贵的最新款。
“新款是时尚,旧款就是土老帽,高逼格的人都及时换新了,只有loser还在用旧款。”在商家的不断鼓吹下,消费者立马就开始连夜排队、疯狂抢购。
听上去是不是很不要脸,但更不要脸的是,为了增加销量,不良商家会故意缩短产品的寿命。
如今,过去了一个世纪,不良商家的诡计还在使用,简直就是换汤不换药:比如,在电子产品中安装上不能替换的电池,逼迫着你因为电池老化后,不得不重新再买一个;同样也会用时尚、造型、颜色包装的产品,把人变成了不断追赶潮流的孩子,完全失去了理性。
买买买,榨干你的杀手
买买买,也得有钱呀?
没钱怎么装逼追赶时髦!
错,现在先消费后还款成为一种潮流,只要在额度范围内,你都能够买买买,而且供你透支的平台也越来越多。
哪个年轻人不是负债累累,甚至有的还以贷还贷。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刷卡购物的时候,大脑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快感,感觉就像在花别人的钱一样。但经济学家却发现,人们在购物的时候越疯狂,之后后悔的可能性越大,商品的搁置率也越高。
换句话说,很多人为之疯狂的抢购,不过是抢了一堆压根就用不着的东西。这点也是我最近几年才想明白的。
为什么要榨干自己,来填饱别人的腰包?
自己网购囤了一堆,有的两三年都用不完,过期产品直接扔掉。有的拆开用了几下就搁置,家里越堆越挤。生活越来越不幸福,开始觉得这些东西是自己的累赘。
买买买,扔扔扔
今年每个月都会扔一大袋衣服,能咸鱼二手出的就出,不能的就扔。
扔到最后,自己感觉好惭愧。
辛苦赚的钱都扔掉了,每次扔的时候好几个捡垃圾的阿姨三下五除二就分赃完毕,感觉自己完全是在给别人赚钱。现在多了垃圾分类回收站还好点,感觉自己不用的东西给别人也能用到。
但白花花的银子送出去,心里总归还是难受的。
买得越多,扔得越多。特别是搬家的时候,起码要扔一半,然后到了新房子再重新根据自己的心情、爱好买买买。
前段时间看了《极限挑战》第一期,才发现我们除了金钱的拮据之外,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各种无法讲解的东西买来扔掉之后,对空气、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可能我死了,我扔掉的东西还没有降解完毕。
这个618,你还要痴迷于买买买吗?
但愿,你我多一些理智
不要在商家的精美布局中自我狂欢,榨干自己的荷包,也让环境承担本不该承受的痛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