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说,我可以做布施,但是外面很多乞丐都是骗人的。确实有这样的现象。但是你要明白,佛在世间是为了救度众生,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并不是为了到人间来做一个裁判、做一个法官的。你只管行善,善果自有你得。他人欺骗造业,他人自然尝受自己的果报!你诚诚恳恳地拿出一元钱,恭敬地放在对方的手里,或者他面前的碗里,你认真地在心里像刚才那样发愿、祈祷,不要起什么分别心、怀疑心,你只管增长你的慈悲心、愿心,你的福德会越来越增上,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呢?
这样一来,你不仅不会讨厌这些乞丐,反而会非常感谢他们,因为是他们让你不断地发愿祈祷佛菩萨,是他们让你不断地增长福德,是他们让你在今后、以及后世都财富受用圆满。你这根本不是在布施乞丐啊!这根本就是在供养财神爷!你还会讨厌乞丐吗?不会,你会非常高兴地见到他们。经书里说:“乐见求乞者……”菩萨看见求乞者是非常欢喜的。你如果也能这样生起欢喜心,你就是菩萨了!
或许会有人说:“师父啊!听了您这样讲,我也想多多地做布施,但是我的经济状况不好,家庭拖累又重。师父,我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该怎么办呢?”
在我们藏地有这样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有两个人一起相约徒步到拉萨去朝圣。一人家境很好,带了许多上好的青稞炒面糌粑,另一个人家里很穷,只带了一点点豆粉。这个带豆粉的人就将自己的豆粉掺在糌粑里,和匀。每天他俩辛苦跋涉之后,就吃这些糌粑粉,觉得非常开心满足。过了几天,那个带糌粑的人就开玩笑地说:“喂,老兄!你的豆粉应该都吃完了吧?!”那个带豆粉的人拿过糌粑说:“还有呢!不信,你看!”果然,糌粑粉里隐隐还有一些绿色的豆粉。又过了些日子,带糌粑的人又开玩笑地说:“喂,老兄!这下你的豆粉应该都吃完了吧?!”带豆粉的人笑嘻嘻地拿过糌粑一看,里面依然还有一些绿色的豆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你带的豆粉非常少,但是,如果你能以清净心随喜他人的功德(将自己的豆粉加进别人的糌粑里),你同样能获得别人巨大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有一次,国王邀请佛陀和他的僧团到王宫里接受供养。由国王做大施主,王后、王子、大臣们一起随喜,供养非常盛大隆重,并且持续了好几天。到了最后一天回向功德的时候,国王兴高采烈地坐在宝座上,心想:这次最大的功德主是我。佛陀一定会赞叹我的功德的。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佛陀赞叹的是王宫门口的一位乞丐老妇人。国王听了大为不解,忙请问佛陀原因。佛陀说:“国王您和王室众人做了盛大的供养,的确不假。但是你们有傲慢心、攀比心。王宫门口的那位老妇人虽然没有钱做供养,但是她这些天,天天在发愿祈祷:‘国王他们能做这样大的供养,实在是太好了!愿我将来也能做如此盛大的供养!’因为她没有丝毫的嫉妒心、不悦心,她的发愿无比清净,所以,这次供养的最大功德主是她!”国王等人听了,心服口服。
所以,佛经里常说:“闻听他人行善事,若舍嫉妒不善心,诚心欢悦做随喜,佛说同获彼福德。”
就算是完全一无所有的人,一样可以做布施的。
曾经有一位非常贫穷的人,请问释迦牟尼佛,他应该怎样做布施、积累福德。佛陀告诉他:一个人一无所有,也同样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一是微笑——微笑地待人接物;二是语言——说赞美安慰的话语;三是真诚——真诚、善良地对待他人;四是眼神——以充满善意、关怀的眼神注视他人;五是身体——身体力行帮助别人;六是座位——谦让座位;七是容人之心。
汉地曾经有一个年轻人,非常穷困,乞讨为生。他很苦恼,就请问一位佛教居士他该怎样做,才能改变这样的贫苦生活。居士就把这些方法告诉了他。他听从了。每天当他行乞时,不管别人有没有给他东西,也不管东西好坏多少,他都笑嘻嘻地、真诚地感谢对方。渐渐地,人们觉得他那么和蔼可亲,都非常喜欢他,都愿意拿出充足的食物、衣服送给他。有些人家里缺少劳力,就请他去帮忙。他不惜力气,总是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而且还会打扫一下院落、收拾一下杂物。很快,一家商铺老板看中了他,让他留在商铺里做事,他的勤劳、诚恳、忠心使他越来越受到器重。后来他自己也积累了一些财富和很多经验,在商铺老板的帮助下,自己也开起了小商铺,成家立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