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常规的教师研修,教育行走研修营设置有预热和余热群分享活动。主动自愿参与,设置角色有主持人、分享者和点评者,主持人负责串联介绍,分享者15分钟聚焦个人教育故事,点评者要对同场的三位分享者故事给予听后感点评。大致算来,开设群分享已有四五个年头,缘起于线上教育行走,那时不方便出行面聚,但大家的学习热情很高,于是,制作海报、固定分享时段、设置分享角色,“群里讲出你的故事,得到同行的鼓励”,天南海北有着共同志趣的教育人,线上也有了面会的机会,效果确实很好。
与分享者而言,群分享是以语音形式娓娓讲出自己的教育故事,分享者会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在现实端的社交规则里,基于趋利化人们都会选择呈现自己较好的一面,对不善言谈者这便是人前人际交往中极大的负担。而选择群里用语音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主张,在时间上能更从容了解一段经历和背后的教育价值,对于很多内向、太擅长在众人前演说的分享者而言,这是一种很安全很安心的方式,去让他人了解自己的过程,是一种温和的交际力量和展示方式,让更多人感觉到安定,舒心,能快速进入坦诚的生命链接。
与点评人而言,这又是一段极大的挑战。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快速get到分享者所表达的主旨和观点,并能用精准的语言提炼出分享者想传递的表达诉求和价值观。相较于命题作文表达而言,点评者的即兴梳理和精准到位共鸣很多时候是即兴生成,这无疑是很考验扎实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的。但这样的机会也确实很锻炼人。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听他人”言语中的信息要素和“说自己”想要表达的主张主旨里,往往会拖泥带水不够精准和凝练。要么不能准确捕捉到对方话语中所表含的核心要义,要么就是表述散乱不能聚焦核心输出自己的意愿。“听”和“说”是现代沟通里最基本也最难领会的两大链接关,很多误会和摩擦也是因为言语听、说表述不当而产生。听和说不仅是基本需求,更是一项必备能力。那在群分享里的点评就有这样练习的功效。甚至包括分享也是如此,在限定时间内去精准表达、输出自己观点,也是一种不断锻炼提升自己的方式。
与主持人而言,串联本身就是和不同生命的连接方式,不同的主持方式会带来不一样的生命链接效果。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平铺介绍,大家的相处也简洁明了,坦率自然;也可以制造华点更进一步促进连接,比如从地域上、话题上、相似经历上等等做串联,将共通点变成了难忘的记忆点,这一天的分享就变成了有故事有仪式的经历,印象更深刻,链接更深度。当然,主持人的串联也是承上启下的贯通线,无论是抒情的文字还是洪亮的声线,都是人际交往中得体而尊重他人的礼仪。
从参加教育行走以来,我也多次参与过群分享,各个角色也都体验过。从初始总担心“露怯、被嘲笑、怕失控”的不自信、不自然、不自在感,也慢慢地逐渐放松下来,在他人分享里、回应里、鼓励里,真切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和变化。“怕文采不好而露怯”,于是每一次都提前准备用心翻阅书籍,找出精准文字表述;“怕分享内容一般被嘲笑平庸”,然而教师的伟大就在于日复一日将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好,将每一颗星星擦亮,一点善举便是一丝微光,为老师都有不同的故事但相似的微光,这样的故事平凡但绝不平庸;“害怕自己能力不济流程失控”,实际上有了时间和要求做规则,明确了目标和任务,精准聚焦到参与的真诚之中,无论是听还是说,都变成了美好的经历与享受。还是要多参与这样的分享活动,体验不同角色的驾驭感,是向外和其他生命的链接,也是向内和不断优化自己的连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