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锦绣未央》,里面出现了北朝时期的大魏那段历史。剧中拓跋浚,拓跋余历史上确有其人,且都做过短命皇帝。此前,我只记得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因为初中历史教材上有一章讲民族大融合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考必考内容。这位孝文帝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说,就是他让危机中的中国文化,听到了北方来的马蹄声,这些马蹄声的起点是大兴安岭北部的鲜卑族中拓跋氏一支,拓跋的“拓”就是开拓荒地的“拓”,“跋”就是长途跋涉的“跋”。很巧,他们果然要开拓荒地,长途跋涉,称雄北方。我们可敬的拓跋宏,他在那么短暂的在位期间,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这么几件:
第一,官员禁止说鲜卑话,改说汉语。第二,官员要放弃鲜卑的服饰,改穿汉族的服装。第三,改变原始祭祀方式,变成汉族礼制。第四,主张由鲜卑的贵族带头,与汉族通婚。
另外,他还决定把首都从现在的山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以便实行汉族的文治。他规定,以后鲜卑贵族说自己的籍贯,不要再说大兴安岭那了,也不要说其他地方,只说河南洛阳。
所有拓跋氏的皇帝都很年轻就死了,拓跋宏只活了三十三岁,短暂的人生却作出了令人惊叹的业绩。
拓跋姓今天姓什么呢?至少我身边没有一个这种姓的朋友。这个姓和我有关系吗?通过一番查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皇姓拓跋改为汉字元姓,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姓。其后分不清元、袁二姓,故此支袁氏流传至今。而我们袁姓来源较广,这只是其中一支,或许我恰恰来源于这一支呢?也未可知。不必考证,也无从考证。有一点却可以肯定:中华文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这种融合与重构,拓跋氏作出了很重要的选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