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县城往西,直行5公里,到洺河;然后沿西河岸向北,5华里,就到了韩固营;再往北,紧挨着韩固营的,是韩固村。沙河曾从村西流过,仍有故道遗迹;洺河从村东穿过,流经了几百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3368646/e907d3ae058c7a0f.jpg)
到这两个行政村采风,听到的多是历史传说。这些传说有着神秘的色彩,很美丽,令人遐思。
唐时,韩固村叫黄路沟,想必与沙河有关。后来出了一个英雄,叫韩固文,村人为纪念他,将该村改为韩固文村,后来简称为韩固。如今,韩固村、韩固营没有一个姓韩的。韩固营村人口1654人,姓氏为张王苗冯李曹党任闫刘胡宋董赵14个姓氏。韩固村大,4100口人,有李闫张刘豆何几个姓。
传说,韩固营有过“党半仙”,能行云布雨。后又传说有王善人,也颇有这方面的功夫。农民靠天吃饭,雨水多少直接影响着庄稼的丰歉,有党半仙和王善人照应,韩固一直是风调雨顺的年景,而附近的村庄却旱涝不定。
王善人的大名被南和县令得知。有年遇到旱灾,县令派人把王善人请到南和县衙。王善人说:“要求雨,你得在日午时,净身焚香,跪于日下,以感动天神。”县令不悦,觉得受不了这个罪,但为了黎民百姓,只好照办。
跪了半个时辰,县令腰酸腿麻,忍不住想伸伸腰,王善人制止说:“不可动,一动就不灵。”县令抬头望天,炎炎烈日下,无半丝云彩飘动。他以为王善人是在故意刁难他,暗自命衙役将四门紧闭,防止王善人逃跑。
等啊等,又过了半个时辰,从西北方向飘来高梁叶儿大小一块云彩,忽悠悠,忽悠悠,然后慢慢地变大,慢慢地变黑。嘎嘣嘣,咔喳喳,县衙正上方打了两声响雷,顿时大雨泼洒而来。没一会儿工夫,县城就有两拃深的雨水,县令的身子直想漂起来。县令想,下这么大的雨,足能解除旱情了,他慢慢站起来,长长吁口气。立马,云散了,雨住了。县令忙下令打开城门,要一睹下雨后的庄稼。他本以为禾苗得救了,可城外滴雨未落。他问是怎么回事,王善人指了指城门。原来是因关闭了城门,雨点都下在了城内。
清朝时,求雨的本事传到了苗任荣苗善人手上。每逢旱灾,他就到山西一个山洞求雨借水。有一年,他走到洞口,见两位老人在下棋,他得知他们是洞中的神仙,便跪下向老人求雨。那两人战得正酣,心不在焉,挥挥手说:“现在洞里没水,洞口的砚池里有一洼水,送给你们吧。”苗善人感激不尽,磕头拜谢。回来后,果真下了一场黑雨,如墨汁一般的黑。
明朝时,韩固村出了个河南道监察御史李懋。在任时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有年,河南大旱,颗粒无收。他主张免收赋税,被人以擅权营私、沽名钓誉之名告发。在被调往京城的路上,回到韩固老家,他因惧怕皇上治罪,遭遇满门抄斩,遂将李氏族人分为东西两门:一门东李,一门西李。离开老家后,李懋左思右想,痛苦不堪,没想到一片好心为民,却遭诬陷,落此下场。也是他太过善良,一气之下,坠金而死。不久,皇上查明李懋在河南的情况后,想嘉奖李懋,听到的却是死讯。
据说李懋还任过临清州官,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有对官靴挂在了临清桥北的塔上,以示怀念。
与韩固村仅一河之隔的徐庄村,原是韩固的一部分。燕王扫北时,韩固有一姓崔、一姓徐男女两个小孩躲在古墓里逃过一劫。长大成人后,结为夫妻。到1961年,徐氏家族独自建村,村里以崔、徐两姓为主,村民世代和睦相处。
韩固人代代行善,民风淳朴,得上苍佑护,无灾无难。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灾荒年、一九六三年洪涝,乡邻互帮互助,没有伤亡一个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3368646/1e20a334a84d5981.jpg)
韩固村韩固营有弦子腔戏,在冀南一带很有名,如今已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弦子腔属于梆子腔戏,曲调高亢明亮,传承人叫王满的,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如今,传到了韩固营李银来这一代。我们去采风时,李银来正和他的戏班演唱。见我们来,咚咚仓,咚咚仓,锣鼓家伙敲得更欢,李银来洪钟似的嗓音,上挑下滑的拖腔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艺术世界。
韩固,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传颂了一代又一代。这些传说给韩固带来了吉祥,带来了幸福,带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采风人:夏俊山 范庆革 任茹会 曹勤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