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事成

作者: 缘方_8190 | 来源:发表于2019-03-26 09:10 被阅读411次

王阳明在其修身养德的过程中,不仅参透了世事人生的奥秘,还无意中领悟到了“心想事成”的秘密。

    这个秘密与人的内心、意念有着很大的关系。

    古人认为,心为君主,主宰着人的思想和言行举止,并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无形的“气场”,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俗话所说的“心想事成”,就是一个人所生发的念头,以强大的思想能量,有意无意地辐射到周围的人和事,影响着他们对于某些问题的好恶和取舍。这就是一个人的气质和信念对他人和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影响。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心想能够做到事成,有时候心想却不能事成。这是怎么回事呢?

    心想事成的关键,就在于对思想状态和其运化规律的正确掌握。如果你想的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则自然能成功;假如不符合规律,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言行不一致的话,自然就导致失败。

    “心想事成”中的“心想”,并不是胡思乱想的意思。这里的“心”,指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本体意识。正如王阳明所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人为万物之灵,就是通过“心”这无形无相的本体意识与天地万物相通,万物与人原为一体,此心灵明至神,是一种极大的存在力量,如善用之,则奇妙无穷。

    所以,要想达到真正的“心想事成”,必须由开始的有意识地去想某一件事,渐渐进入“无意”的本体意识境界才行。

    也就是说,起初做一件事时,如果你只是漫不经心地想想,一边想还一边犯疑:“我恐怕不能做成这件事吧?”这样的话,只是在脑中随便想想而已 所想的念头就毫无力量可言,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

    如果能生起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能获得成功,并在不断前进的实践中,念兹在兹,将生发的信念与所做的事物结合起来,达到忘我的“无意”境界,不断激发自己的本体意识,就会产生无限的智慧和能力,从而达到心想事成的效果。

  良知就如一面明镜,任何事物不论美丑,来到这面明镜前,自然按其本来形状显现出来,而明镜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就是“心无所滞”,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而能够与天地大自然相沟通的本体智慧——良知,就根源于此。

    反观自身,固然是体认良知的入手方法,但在反观时,不能有一个求静的心理,而要不思善、不思恶,无分无别,无念无想,整个身心与大自然的规律融合为一体。

    达到了这个境界,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而我们的本性是创造一切事物的源泉,通过本性与天地宇宙沟通,就能将我们渴望的美好事物创造出来。

    人的本性在后天各种环境的熏染下,被众多的物欲抑制了,其本能思维的运转受到严重干扰,犹如明珠蒙尘,失去了本有的光明,那种能与万物相通、能将美好事物吸引而来的能力一般难以激发出来,只有将自己的意识深入到一个无形的层次,才能够重新展现本性的光明境界。

    当一个人修身步步深入,思维意识提升到自自由由、无所滞着的境地时,心灵的层次和道的本性相融相通,他的思维就和宇宙中无所不能的运行法则相应相和,在情绪控制、修身齐家、为人处世方面,就能激发出常人难以激发的智慧和能力,与自然的规律合而为一,获得一种持久自由、幸福的真境。

    本体意识无形无相,能与宇宙间任何一个层次的事物结合,拥有与大自然的造化一样伟大的力量,任何一个念头进入本体意识这个层次,就能如你所愿被创造出来,就像《庄子》上所说的:“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意思是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后,一切都无心,但只要自己愿意,就没有什么是得不到的,心境虽然无限淡泊,然而许多美好的东西都能随之而来。

以上内容摘自《王阳明心学全书》

心想事成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美好期待,早在上千年的古人就已经参透这种智慧。它和心理学所说的正向催眠、投射、吸引力法则其实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在心里种下好的信念,坚定的相信并为此付出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心想事成。

  尹老师说相信相信的力量起初我是有些怀疑的,如果我们只要去相信就好了什么都不用做,事情就真的能变好吗?后来才懂得,相信不只是我们把对方投射为好的就行了,而是有了这份好的投射和相信,我们便能心安,不再被担忧和焦虑所控制。我们的情绪安定下来,不再转嫁到孩子身上他们就只需要面对外界的那份压力,在我们这里得到放松,从而恢复心力。

我想要自己内心平和、身体健康;想要家人平安、幸福;想要看到更多的人活出自己,想要更多的孩子得到爱的养育;想要我的世界温暖、美好。心里想要的有点多,种下这些信念并为之努力,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收获“心想事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想事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uw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