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童年拾趣——小学

童年拾趣——小学

作者: 喵喵黎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10:02 被阅读6次

    回头想想,儿时在学校里都学了什么?能回想起来的东西似乎很多。但是,与现在孩子的学习完全不同。那时,主要是语文和数学课,好像也有上过常识课、体育课和音乐课。常识课可能是现在的自然课,课上有背过谚语:“水缸穿裙,山带帽,蚂蚁搬家,蛇过道,说明要下雨”。我验证过,这个谚语说的很准。我家有水缸,所谓穿裙,是水缸外面一圈有一层水珠;山带帽,是山上被罩上一层雾气。体育课主要是跑步,也玩过跳木箱,很喜欢。音乐课,有个老师会简谱,学校里好像有个脚踏的风琴;那时没有流行歌曲,老师教的歌可能是当时课本上的。我喜欢音乐课,但是,音乐课非常少。主课是语文和数学。

      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小学课本目录页前面是毛主席语录:“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能是原话。)。你要问我,为什么会记得这些,因为那时除了课本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书籍,所以我们见什么背什么,甚至在小朋友们家里玩儿,我们会念糊在墙上和棚顶上的报纸,比谁认字多,比谁眼力好。现在看来,我们当时的教育确实是按毛主席的教导施行的。

      学校要开门办学,由贫下中农做校长,管理学校。他们没有文化,没关系,关键的是他们是革命的基础力量,防止地主富农颠覆革命政权。小时看了一部电影叫《决裂》,讲的是只要有一手老茧,就可以上大学。电影里面有个男大学生,穿皮鞋,戴眼镜,文质彬彬的,但是,他是反面典型。因为上大学后:“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他不愿认他娘,嫌她土,没面子。我们上课的内容,也要和贫下中农挂钩。记得我们三年级的数学课,有一课是“估产”,就是评估一亩地产多少粮。我们当时被拉到田里,由个农民大爷讲“多估好呢,还是少估好呢?”,好像最后不了了之。不知道城里孩子的课本是不是和我们的一样,如果一样,他们怎么去学估产呢?

      语文课本里全是英雄故事:小英雄《刘文学》《龙梅和玉荣》,大英雄《董存瑞》《邱少云》《张思德》《白求恩》等等。这些课文所体现的是:“阶级斗争为纲,纲举目张”。那时其实根本不懂什么“纲”啊,“目”啊的。刘文学,龙梅和玉荣都是为保护集体财产,或牺牲,或致残的小英雄。我们很崇拜他们。记得我们学完课文《刘文学》后,老师让我们复述课文,谁复述完,谁就可以先回家。轮到我时,仿佛小英雄刘文学附体,我大喊:“狗地主,你敢偷公社的辣椒”,随后,我又换了平稳的语调陈述“狗地主吓了一跳”;老师大肆地表扬了我,具体说的什么记不清了,但被表扬,心里美滋滋的。现在我还能看到,那个出了教室,舍不得回家,站在教室外窗子下面的小女孩儿,她的脸上挂着笑容,久久不愿离去,生怕一走开,那种愉悦和得意就会消失。还记得有篇课文叫《泥塑收租院》,课文内容是“妈妈牵着我的手,往泥塑收租院里走。收租院里有个女孩子,和我年龄差不多……”,后面的内容我想不起来了,但大致是控诉地主刘文彩怎么剥削人民;在那万恶的旧社会,人民有多苦;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有多幸福,坚决不能回到比锅底还黑的旧社会。因为不明白旧社会有多黑暗,我特意回家看了我家的锅底,太黑了,要是真回到旧社会,可没法活啊。这是我那时的想法,所以,我才能那么充满激情地复述小英雄刘文学的故事。课本里的这些故事都在教育我们,阶级斗争的弦不能放松,要时刻保持警惕,而且“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其乐无穷”(毛主席语录)。我们要时刻准备,不惜生命代价保卫集体和国家的财产。大英雄的故事更是告诉我们,不仅要舍己为人,更要有白求恩那样的国际主义精神。我们要放眼世界,虽然我们还很穷,但是我们的亚非拉朋友更穷,需要我们支援,为朋友我们宁可勒紧裤腰带。而且,在美帝国主义统治下,他们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要努力去解放他们。那时,我们觉得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民,我们最骄傲,最自豪。我们坚信,通过我们这些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努力,终于有一天会实现共产主义。我们憧憬着,到那时,我们就会过上“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许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毛主席为我们描绘的)的美好日子。想想有一天能吃上土豆烧牛肉,睡梦里都笑出声了。

      爱集体、爱劳动的教育还渗透在儿歌里。我学过,现在还会唱的歌有:《我是公社小社员》“我是公社小社员,手拿小镰刀啊,身背小土蓝啊,放学以后去劳动,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啊哈黑,啊哈黑,贫下中农好品质,我们牢牢记心间;热爱集体,爱劳动,我是公社,小社员”;《火车向着韶山跑》:“火车火车呜呜响,一节节长又长。前面装着优质钢,后面装着丰收粮。……”;为什么向韶山跑,那时不太懂。《井冈山下种南瓜》:“小锄头啊手中拿,手也么手中拿呀。井冈山下种南瓜,种也么种南瓜呀。挖个坑呀,下个籽儿呀。舀瓢泉水催催芽。阳光照啊,雨露洒呀。长长蔓儿,爬上了架呀。吹吹打打结南瓜,吹吹那个大打幺,结也么结南瓜。……”。这首歌的瓜啊,蔓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井冈山。能够想起的这几首歌,除了《井冈山下种南瓜》的教育意义不那么直接,其它都属直接教育。我嗓门儿大,学歌学的快,常常老师教完,我就会唱了。我们有时去给田里干活的农民伯伯唱,类似慰问演出,我领唱。有时春天,中午放学,我们各个年级以班级为单位,排成长队,绕村一周,喊宣传口号,后才能回家吃饭。记忆深刻的口号:“护林防火,人人有责。春风大,草木干,不准有人在外吸烟”。这口号,不知是谁编的,顺口。喊口号,我也常常是领喊人,站在队伍外面,内心有点儿小骄傲。

      爱集体爱劳动不仅体现在歌里,还体现在我们的农忙假和寒假作业里。农忙时,学校不上课,支援生产队劳动。我们小孩子干不了大活儿,还是可以干小活儿的。记得有一次,我们去玉米地,一棵棵地捏玉米苗里面的虫子,那时没有农药。我记忆最深的,不是干活,而是生产队给我们准备的中午饭。大饼子(玉米粉做的,个头很大,切成块儿。)管够儿造(东北话,管够儿吃。),大豆腐汤,每人一大碗,下午还有一瓶汽水。那时家家粮不够吃,大饼子和大豆腐汤便是美味儿,再来点儿汽水,简直赛神仙了。喝一口汽水,汽儿往鼻子里串,再打个嗝,倍儿爽。想当年,我们一年到头也喝不上两次汽水。所以我有关劳动的记忆与吃喝有关,而且盼望这样的支援多来几次。可是,后来的劳动支援,没有吃喝。

      另一件劳动与寒假作业相关。寒假除了要做一本作业,我们还要向学校交几筐粪。当时没有化肥,土地要靠有机肥养。但是有个问题,马啊牛啊的,都是生产队的,我们要捡粪,得知道那些马啊牛啊的常出现在什么地方。马和牛的数量有限,我们小学生人数不少。要交这样的作业,天一亮就得起早炕。工具有爬犁、粪筐、刨锛儿和铁锹。冬天零下20至30多度,不管什么马粪牛粪之类的都冻的很结实。需要用刨锛儿刨下来,然后用铁锹撮到粪筐里。每每看到一大坨牛粪就会开心极了。但开学将至,觉得无法完成任务,就会偷偷去生产队的粪堆偷点儿。要特别小心不被发现,否则会挨父母一顿胖揍。

      回想当年的小学学习生活,留给自己的大概是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健康的体魄,还有为实现“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的奋斗精神。

      网上搜的这张图片,感觉有年代感。那个摇车(我们读腰车),我小时候用过,几乎一模一样。那时我们村里家家有,现在早已消失了。当时农村的房子是土坯房,墙和棚都需要用旧报纸装点,既美观,又挡风。每年快过年的时候,要去公社买旧报纸,把过去一年糊的报纸撕下来,换新装。图片里的孩子有梨吃,妈妈穿的也不赖,不知是不是摆拍的。以前见过县里领导到我们村视察,把脚放在铁锹上,做挖土状,拍完照片就走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年拾趣——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xp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