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突然觉得每天只用日子来做题目太干巴巴了,遂决定改头换面重新订题。不过每天学的知识很琐碎,定题目有点难,那索性练习一下抓线索串联的本事。)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般有两种输入方式:视觉、听觉。很多时候这两种输入方式,我们是混用的。比如老师在上课时候边说话边写板书;看书的时候边看边读出来。有研究表明,在学习的时候调用的感官越多,对学习或记忆的效果越好,这话是没错的,不过今天想从另一个小角度介绍一个让学习更加深刻的方式,即,把你看到的说出来,把你听到的写下来。
我们一定听过一种学习方式:教是最好的学,把你所学教授给别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必须用学生听得懂的方式教“学生”,并且还要回答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这逼迫老师自己要360度无死角地理解知识,当老师把学生教会了,那说明老师自己肯定是懂了。
为什么说这种方式有用呢?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是一个认知加工过程,加工深度越深,记忆效果越好。比如,在解释圆面积公式的时候s=πr^2的时候,老师拿出一个这玩意儿:
知道长方形求面积公式,那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πr^2,记住就不难了。理解就是认知加工。
既然知道了原理,意思就是我们就要好好加工所学内容咯?那么就来到了开头那句话:把你看到的说出来,把你听到的写下来。简单来说,因为口语化表达与书面化表达不同,所以两者在转换的时候大脑必须要进行加工,这个加工过程就是再学习和复习的过程。如果某些地方转换不顺畅,就相当于提出了问题,你还会去重新回顾当时所学习的内容。原理其实和教别人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实中可能找不到那么多学生听自己瞎吹,吹的还不一定是对的……
(# 今天的学习有两大块:看书是书觉输入,听历史是听觉输入。以上内容其在思考题目的时候突然想到,再结合心理学学习&记忆写的。结果导致原本只给自己recap的45分钟又大大超时了,结果还没有recap,又要第二天写了…)
正文Recap
【历史】
- 接着古希腊说。先回顾一下,古希腊是指由许多围绕爱琴海的城邦的集合,算是一个地区,其文化是以雅典为代表的。在古希腊后期,西亚的波斯帝国要打进来,为了抵抗波斯帝国的入侵,古希腊各个城邦联合起来开始抗击波斯帝国。这个时候古希腊的城邦就形成了两个联盟: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以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接着,著名的波希战争就开始了。
- 波希战争。顾名思义就是波斯和古希腊的战争。(# 回顾下波斯,波斯在历史上有三起三落,打波希战争的时候是第一起,在第二起的时候波斯已经影响到中国了,《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就说的是波斯传播到中国的“拜火教”,包括后来唐朝的安禄山也是信这个教的。话说观察一下姓安、姓史的可能都是高鼻梁、深眼窝的、眼睛是浅褐色的,就因为有外族血统。)这次战争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城邦联盟对帝国、民主制对集权制、海洋文明对河流文明的战争,说得综合点就是东、西方文明的对抗。战争结果是古希腊阵营胜利。不过这个并不说明哪个制度更加好,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地理、历史条件下,某种方式更适用于某个地方而已。
- 伯罗奔尼撒战争。刚说到古希腊有两个同盟:提洛同盟和伯罗奔尼撒同盟。伯罗奔尼撒同盟是因为组成同盟的国家都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故名之。这个战争是古希腊的内斗,最后斯巴达为首的城邦联盟获得了胜利。由于斯巴达的的集权政治理念和古希腊其他国家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不同(# 其实主要还是为了方便贸易)还有其暴政,它的统治也没有维持多久。
- 马其顿。这是古希腊一个落后的小城邦,但是由于当时的国王腓力二世(# 写的时候他名字我已经忘记了,查了查)经济上改革币制——波斯流通的金币,古希腊流通的银币都可以在国内结算,使得其商贸发展;军事上搞了个马其顿方阵——排成阵型后,兵士手握1.8米的长矛,据说可以刺穿两匹马,使得它开始逐渐强大,之后就是开始版图的扩张。
- 亚历山大。腓力二世的儿子,继承了马其顿的王位,扩张了马其顿王国的版图,使之横跨欧亚非三个大陆,灭掉了波斯,一个非常牛逼之人,可惜英年早逝,不到40岁就挂了。他当时灭掉波斯之后娶了波斯的公主,可能是为了告诉民众我们对待波斯还是友好的,但是有研究者称,亚历山大的暴毙就是被他的妻子毒害而死的,毕竟灭了人家一个国(# 这是个推测,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亚历山大暴毙时没有确定继承人,也没有类似什么镇国公、摄政王之类的稳定局势代理事务,马其顿王国就迅速衰败了。最后由当时三个人把马其顿瓜分了,变成了三个国家,发扬了城邦国家的特质,和睦相处(# 手动doge)。如果这要在中国,可能就要想在三国时期那样混战,最后的最后再变成一个统一国家,然而这三个国家相处融洽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罗马帝国把他们一个一个灭掉。
- 接着罗马帝国就登场了。(# 故事太长了有点不想讲了)总之就是罗马把马其顿灭了,把古希腊的各个城邦也灭了,把古埃及也灭了,又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 说到灭了古埃及,不得不提一下埃及最后一任法老埃及艳后,那时候埃及已经没落了,埃及艳后苦苦支撑埃及,有些人对她的评价并不是很好,因为她与某某国王/大帝都各有孩子,长得好看嘛。不过讲课的老师认为,她是用女人独有的方式和智慧去维系这个国家,有人认为如果艳后生在当代说不定是个学者,因为她掌握了6门语言。历史的记录总是片面的,记录者在记录的时候很难不融入个人情况,我们只能根据手头的资料,尽可能复原她以警后世。历史也是留给后人评价的,就像武则天的无字碑。)
- 十二铜表法和“平民撤离”运动。说起罗马,有个很搞笑的事情,古代政治基本上都是贵族政治,不过贵族始终是人群中的少数,大多数还是平民和奴隶。但是罗马的平民和奴隶面对不公平的对待时,他们选择——撤离。完全表面意思,整个城池的平民和奴隶全部撤离,空荡荡一座城池。没有平民和奴隶,社会自然试运转不起来,那贵族就派使者去谈判,把他们劝回来…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在于司法解释权在贵族手里,因为当时用的是习惯法。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最后把法律刻在了铜柱上,这样贵族就不能随意地解释,平民也能捍卫自己的权利了,这就是十二铜表法
- 古罗马分为几个时期: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凯撒的出现就在共和晚期。当时三个手握兵权的人密谋搞定元老院,获得执政大权。之后他出兵打仗
- 古罗马的铁骑把影响带到了各地,包括他继承于古希腊的思想文化,自己法律观念,还包括一个意义非凡的宗教——JD教。
- JD教(# 我真的不想写了,这篇recap太长了= =)。总之就是从一个犹太民族的狭隘的民族ZJ,因为罗马受苦受难的民众传播开来,逐渐变成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宗教,最后和政治捆绑。最开始的犹太教是一个比较激进的宗教,一直在诅咒罗马贵族下地狱,不是犹太人无法得到上帝的庇佑。而后,由于教徒非常广泛,慢慢地变成能接纳所有人,只要你信奉上帝,信奉基督,无所谓你以前是佛教还是多神教都欢迎你加入。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和参与,罗马帝王拿到了圣经的解释权。
- 圣经。由新约、旧约、四部福音书组成。旧约就是犹太教的先知——莫西代表犹太教徒和上帝的约定。新约应该是基督代表全教徒和上帝的约定。一开始只有旧约,新约和四部福音书都是后来加进去的。
【心理学】
- 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一个是中介,一个是调节,就是这么简单…
- 元分析 对多个结果的整合分析
【方法论】
- MarginNote真心好用一生推
真是累死我了,再也不写这么长的recap了,要精简…学那么久,再recap那么久,真的是累!死!老!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