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

作者: 云之云母 | 来源:发表于2018-06-11 14:58 被阅读0次

    13年之后,基本不玩微博了。

    很早的人人、天涯论坛,后来的豆瓣,现在的知乎,LOFTER,很火的抖音。一样也没玩过。我估摸着还有大量我都不知道存在着的平台圈子。从前很自豪,觉得那些大量攻讦嘲讽的地方懒得去。后来反省其实是自己不擅长交际,跟不上时代。现在——不玩就不玩吧,干嘛非有个理由,想着怪累的。

    高中注册了微博,那个时候确实在上网上面还是有限制的,了解不深,对于网络不像许多人一样感受到世界豁然开朗,反而感觉到网络深不可测的一面。并不熟悉的人或者事,有第一印象,即可高谈阔论。我有些怕这样的事情。相比之下我更喜欢B站,毕竟我可以一开始就关了弹幕,也可以不看评论。

    最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又下载了微博和LOFTER,想再试着玩玩——也许是老了吧。然而还是有许许多多的疑问,就好像一个从百年前穿越而来的人,突然面对这繁华新潮,有许许多多想不明白的地方,自认眼界目光都短浅的很,所以想将这些疑问写一写,这些问题中,我想有的是难以回答的,或者说是不可能有定论的,姑且一并问出来吧。

    1、总觉得网上吵架用的字眼特别难听,观点不同也很容易变成吵架,是为什么呢?

    我重新下载了微博的原因是微博发邮件说我登陆地点不对,加上好几天的新发微博被举报。毫无疑问,被盗号了。虽然上面没什么东西,但都是高中的同学,我面皮薄,赶紧去发了个声明,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删除了。微博也就留下来了。然后前阵子发生很多事情,心情不好,想放松放松就在B站搜苗阜王声的相声来听。我之前听过《满腹经纶》,很喜欢他们的风格。听了相声心情确实好了许多,恰巧我也多少有点腐,平时都是萌漫威日漫之类的二次元,突然就从喵汪两人的相声中找到了萌点。不过这不是今天要说的重点,就是个引子,带过就好。

    总之我在微博和LOFTER开始搜索一些他们的东西来看,只看不评不问是我的一贯萌CP方法,只不过我对RPS并不支持,所以态度也很随便,不算粉丝,更像路人。然而一看吓一跳。并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人家发一条微博,下面有人会骂什么“去死”啊之类的非常难听的话,跟那条微博也没什么关系的话,然后评论也会两方开撕,你骂我的爱豆我骂你的爱豆,脏话粗口满天飞,着实有点吓着我了。

    天天听新词“撕逼”,第一回直面,对我这样一个好多年与网络社交无缘的人来说,有点太考验心脏了。

    我想了想,俩相声演员粉丝之间的“战争”,可是俩相声演员能干出什么出格事儿?我都想不出现实中上一回听见人大庭广众的骂“去死”是什么时候的事儿。倘若真的当街骂了,只怕是杀妻灭子祸国殃民之流吧。某个人说了句讽刺的话,或者某件事做的不合适,如果大街上路过,只怕看都不会看,为什么网络上就会立刻凭着第一印象去骂人——甚至是非常难听的骂人呢?

    这问题我看过很多人的很多文章,很多书籍中也会提到、也会解答,但我还是很困惑,这个问题,我提问给曾经为自己的“爱豆”而“战”的很多人:你们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2、当我们讨论对错的时候,我们的立场是什么?

    我母亲跟我不一样,她是很跟得上潮流的,也玩微博,也跟时事,我对网络多少有点发憷。两年前还是三年前,有个事情,一段视频,一个男司机下车大骂一个女司机还是动了手来着,我不太记得了。我母亲讲给我听,义愤填膺,说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这种男人都是孬种什么什么的,反正骂的很不好听。我对这事儿啥都不知道,也就觉得母亲的激动有些莫名其妙,劝了她一句:“咱们又不了解这事儿,他们当事人自己解决去,真要犯法了也有警察法院的,你操的什么心。”母亲自然很不高兴,跟我说了好一通“人生哲理”。

    结果过了两天峰回路转,母亲说男司机放出行车记录仪的视频,原来是女司机不断变道还是什么的,特别危险。她又觉得男的打的对,并且告诉我网上很多人都经历了这样一个立场大转弯的境况。我于是跟她说:法庭判案要根据多少参与人的证词和多少证据文件才能断案,还有复审上诉的各种防错机制,你们一天在网上看个一句半句几十秒的视频,就斩钉截铁的,不好。

    法院错判会让人受冤狱,会害了人命。

    无数网民的辱骂诅咒,结果并不比判刑轻。

    这个问题,问给包括我在内,所有在网上留言评论过的人,尤其是愤怒下评论过的人:我们用什么立场来评论?我们会不会认为自己曾经评论的太片面太过激?

    3、网上很多的“粉丝”对于“对家”总是咬死不放,精力是从何而来?

    还是回到一开始我微博上看到的现象,不喜欢这个相声演员,穷追不舍的骂,有的有理,有的看似有理,有的怎么看都没理。尤其是在与被骂的事件无关的内容下面骂。

    有点像是一个人在大街上和另一个人撞了一下肩膀,两个人互相骂骂咧咧了一下,你认为其中一个人是错的,于是你冲上去大骂一通,这个人也许理你了也许没理,然后他回家了,你跟着到他家去:看见门口鞋子乱放,于是嘲讽连鞋子都不收拾怪不得会怎样怎样;家里老人病的厉害,于是诅咒他做出那样的事情一家都该死绝。

    我说的夸张吗?我觉得不夸张。

    更恐怖之处在于,不是一个人做这种穷追不舍之事,而是很多人一起做。

    我看过一些批评这样的现象的文章,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现在网络是真正对所有人开放的,加上匿名,很多人其实真的是年纪还小,并没有清晰的是非观,不见得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

    年纪小的人看见不要生气,我初高中的时候也很讨厌别人这么说自己,我认为自己的思想其实很成熟,然而我慢慢成长:每一年,都感觉去年的自己还有不成熟的地方

    没有比渴望不凡,更平凡的了。

    我觉得他们的观点有一定道理,确实,现在的“粉丝”们年龄确实偏小。但我不觉得是这是穷追不舍现象的唯一理由。

    这个问题问给每一个遇到过被“穷追不舍”的人:你觉得他们咄咄逼人的动力是什么?

    我是学文学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学问也做的不好,但上学的时候确实有一点经历:很多文字非常和我心意让我视为大家的人,老师一讲自己一查,这人平日里的作为总让人难以相信出自这个人之手。鲁迅不能容人心眼太小,徐志摩对结发妻子弃若敝履却对林徽因陆小曼痴缠不放,拜伦脾气古怪自傲至极用伤害他人掩盖自卑。

    倘若从古时候就有网络,一个大家也别想出。屈原司马迁曹雪芹杨绛先生,谁都别想赞誉一片千古留名。

    看一个人,看说话做事可能是在其次,我觉着那是与社会环境啊身处境遇啊旁人的态度都有很大关系的。很多人不是也经常会感慨大家看见的自己不是真的自己吗。

    看人要看他的事业,尤其是专精某一道不断钻研的人。写文章,做美食,某种手艺,说相声应该也算。能一直钻研的人,对这样“道”一定是非常爱的,那里面展现的更多是不被其它左右的真实。

    我不喜欢学校老师总说的先看文章背景作家生平再看文章,那样的“读懂”是假的,是牵强附会的。看文章就直接看,有感触,你和这个作家就算是精神上契合了,这在我看来是顶级的交友和喜爱。旁的东西,去不去了解都可以。吃美食,看瓷器,听相声,在我看来都一样。喜欢那个东西就很好了,你喜欢他的“道”,比喜欢他什么都会让他高兴。如果因为很喜欢“道”而去了解一个人,也应该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我常用的标准是这个人说的这个话做的这个事,如果大街上我看见我会不会出言指责?我会指责的多严厉?

    我希望自己不是只敢在网上发声。许多讽刺键盘侠的人,也许本身也是键盘侠。

    我这人的这一点很不好,算是理性派,不过理性的有点没人性,文字就少了力量。很多时候对一些事情有想法,但是文笔拙劣愧对师长,写到后面觉得就没意思了。好像什么事情都会回到整个社会那些永恒存在的问题上,那么多大家先贤都论过,我这一篇也就纯属多余了。写这篇也是这样,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觉得没什么发出来的必要了。不过文字还是该练练,哪怕做练手之用,也该拿出来,让看到的人指点指点,不然故步自封更无进步可能了。

    网络的魅力在于缩短地域的距离,汇集海量的信息。匿名的“自在”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网络吸引人的地方。

    我多年没用过网络的社交沟通这一功能,这文字实在算不到有凭有据,只是梳理梳理自己的一些拙见,写成这篇三问,问向每一个人。

    有问,便希望有答。尤其是思绪涌动的回答,如果有,说是至宝也不为过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zc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