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爱尚链】全文1700余字,却干货满满哟。
11月25日,全天参加清华经管学院主办的《BAC 2018区块链应用大会—从互联网到互信网》,嘉宾大佬云集,从各方面阐述自己“观点”及掌握的行业动态,非常过瘾。
大会发言嘉宾有张勤(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国际核能院院士)、高西庆(证监会原副主席、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杨凯生(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朱岩(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陈钟(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刘晓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区块链实验室主任)等,部分精彩观点分享如下:
一.关于监管
1.区块链是一次改变人类生产关系的创新,监管部门喜欢或不喜欢、拥抱或不拥抱、阻碍或不阻碍,它都会继续发展,直到任何人不得不接受它。历史上,凡是政府插手干预的事就发展缓慢,政府放手就激发巨大活力。
2.技术创新历史里,政府监管与市场有过无数次博弈,但总是以政府监管失败而告终;特别是会产生巨大经济利益的领域,市场生命力非常强,而监管之手却总按奈不住,想无处不在,却终将被抛弃。
3.中国在区块链领域面临巨大历史机遇,无论人才、算力、资金方面都处于很好的位置,如果被监管“一刀切”、“一棍子打死”,很可能走历史上芯片、数据库的覆辙(与西方同一起点上出发,却因为体制被远远甩到后面)。
4.建议监管部门,面对新事物,如果还搞不清它“是什么”,就先从它“不是什么”入手,把不能干的范围划定好,而不是开始都不管、放任自流,一点出了事情、看到权力就都挣着去管。
二.关于无币区块链
1.虚拟币监管之下,多谈“无币区块链”本质上是为“保护区块链”,是一种为区块链长远发展采取的缓和、中庸态度,用空间换时间,给区块链成长创造良好氛围。
2.“无币区块链”只是一个“管饱区块链”,与联盟链类似,需要行业牵头者投入巨大财力,却很难找到商业模式,也很难从这件事上挣到钱。投资机构对此持基本共识,热情不高。
3.“有币”或“无币”只是区块链的形式,如何对参与者“激励正反馈”或者“惩罚负反馈”才是本质,如果没有反馈机制,就难以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也就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从“整体系统反馈”角度看“有币”或“无币”。
4.星河资本介绍投过的一个区块链项目(至今没有发币),团队踏踏实实做事,通过股权融资方式,项目估值已达到15亿人民币;而投的其他发币项目,很多被资金托市压力所累,反而已经死掉了一大批。
三.关于各类“骗局”
1.区块链只是一个工具,工具不分好坏,被骗子利用搞“传销币”并不能否定技术本身。如果区块链行业被“骗子”整体打败了,只能说明这个行业能力不行、人才吸引不够,用技术创新和落地应用是对“骗局”最好的反击。
2其实骗子更善于学习、更喜欢利用热点。很多新技术都曾经是骗子的工具,如纳米技术、P2P等,一地鸡毛更多是监管思维出了问题,到底该教育“投资者”还是“监管部门”,值得讨论。
3.从金融发展史看,凡带有金融属性、涉及利益的工具,成长中常常伴随着诈骗等负面现象;即便证券市场发展,发展初期,也有不少骗子通过成立空壳公司,发行空气股票圈钱的事情。
4.如果作恶成本低,被发现、被惩处的概率低,监管部门法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只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对技术发展和市场形成了更大程度的破坏。美国证券行业作恶被发现惩处概率超过50%,而中国不足1%,才是问题的根源。
四.关于STO热点现象
1.融资属性不应该是区块链创新的重点方向。对踏踏实实做事情的项目而言,传统融资方式更安全、且够用,任何企图绕开监管的融资方式都存在很多风险和隐患,对区块链行业发展未必是好事。
2.所谓STO热,更多是“中国市场”的局部现象。美国市场对STO更多是“有待观察”态度,并没有呈现“中国式”的极大热情;无论是ICO还是STO,以及整个区块链投资,中西方可谓“冰火两重天”,华尔街机构始终“不温不火”,中国掀起了非常大热度。
通过嘉宾们发言和圆桌讨论,对于区块链的发展来,比较有普遍的共识还有:
1.区块链发展肯定是不可阻挡的,但未来可能会有很多关键性修正,不再是原教主义区块链。
2.媒体过度解读以及行业区块链做噱头博取眼球,对区块链发展并无益处,还可能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3.区块链会加速“现代金融”,而“现在金融”的既得利益者、也会是阻碍者,看淡“金”看重“融”对行业发展更好。
4.区块链认识中的“不合时宜”都有时间节点,即便监管层内部也有不同声音和认知,发展是主流,缝隙会一点点扩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