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有个马老师群,今天看到了有段文字,转了下来:(背景:居家隔离,上网课的现状下)
本周分享,主要针对初三家长。
最近接到很多纠结焦虑的家长咨询,因为孩子网课的表现,然后就出现了孩子以后没有高中上、沿街乞讨、竞争保洁岗位以及到处求人的幻象。
这很可能是我们固有的二元思维模式和过去经历过贫富差距的身心体验,以及成功学洗脑出的逻辑推断。
我熟悉如今各高中学段和学校,大学,以及本科和研究生博士毕业之后的数据。这些数据让我们变得更加淡定。我看到的大多数高中和大学老师,对自己孩子相对淡定,其实是来源于基于横向和纵向大数据背景下的理性思考。
的确,过去是越是名校,越是学历高,越是带来稳定。但同时,高起点的稳定也带来之后的普遍平庸和自我设限。站在历史高度思考今天,每个时代的成长表现方式都不一样。
高中,市区孩子基本都能上高中。大部分中上水平的初中,只有极个别的孩子被动获得非高中学籍。但进1.9.2.58就是前15%。258只有前8%。扩大到全市,进了高中的孩子基本都能上大学,也是事实。
之后高考一本率也只有20%。即使258,也是一半以上进不了青大,因为青大最低投档分数线高于一本线40分以上。
在这些背景下,叠加疫情带来的底线思维,世界局势的长期不稳定大背景,再以过去那种一考定终身,大学毕业便带来稳定的时代属性来思考问题,显然越来越不合理。
终身学习能力、运动习惯带来的健康体魄、性格培养、思维、情感责任、优雅生活,这些对生命价值回归方面的来自家庭氛围的内涵成长,更有意义。学历和名校越来越成为虚拟价值,而生命价值越来越成为真实价值和长久竞争力。
是的,考试和升学重要,但只有结合了上面这些生命真实价值的内容,考试和升学才变的有意义。当两者出现背离,考试和升学便是一场空。注意,疫情在家,最容易出现两者背离的时候,也是最考验家长心态的时候。孩子出现问题,一定先思考,最佳方案一定来源于宁静之后的深思熟虑。直来直去和张口就来,大概率是弊大于利的。
提醒各位,这代孩子,更需要我们这样的思考,也更需要我们做家长的时刻清醒,控制情绪,更多的自控能力、更多的理性和更多的结合自家孩子特点的行为方面的“技术修养”。
中考是一次修炼,在今天背景下,以现在这代孩子的成长特点,中考更是需要家长经历的一场成长修行。各位加油吧!
八十天后,你会发现,中考,只是一个小坎而已,过不过得去,都不太影响后面的每一步。深度体验过程,接受所有结果,把中考作为一次成长体验,更合适。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各位参考!参考就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