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地道的福州人,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这座城市摸爬滚打,在我们的方言里,有一个词叫“蛮去”,大概的意思就是让对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去算了。我最常听到这个词是在家里的长辈嘴里,选对象时妈妈会说,“哪有十全十美的人,蛮去喽。”大姨面对乱发脾气的姨夫会说,“蛮去了,都这么大年纪了,不和他计较了。”我承认我是个又拧又作的人,喜欢把事情做到最好又乐衷于小资人生,于是他们总是劝我,“蛮去啦,这样生活太累了。”这里面当然饱含的是家人的关心,但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思考,“蛮去”究竟只是一群人的心理状态,还是一个阶层甚至一个时代的思想倾向呢。
我开始留心观察周遭的人群:我会看到有人错过自己想要的包包,于是选择一个“蛮去”的;有人想要追剧而老师催着交论文,于是写了一个“蛮去”的;有人暗恋已久的阿娇选择了其他人,于是突然发现默默喜欢自己已久的阿文其实也“蛮去”啦;有人创业身心劳累,于是发现家里给他的规划也不错,算了,蛮去啦,人生嘛,那么辛苦干嘛。从选择一个“蛮去”的包包,到“蛮去”的行事,慢慢变成一个“蛮去”的人过完“蛮去”的一生。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好像也并没有什么意思,最后就像一颗掉入水中的小火星发出“嘶”的尾音。
我不喜欢“蛮去”的人生,也不喜欢“蛮去”的人。老一辈的人或许觉得“蛮去”是“难得糊涂”的智慧,但我却觉得它更接近于“凑合”与“应付”,并非一个自我开解的方式,而是自我放逐的借口。我的大姨是一个温和淑良的女人,而姨夫却是个脾气暴烈之人,动辄咒骂妻子,小的时候因难以忍受姨夫的臭脾气,我们兄妹不喜欢去大姨家。那时候好奇为何大姨能够忍让至此,却听到这样的话,“他就是这个脾气,过去就好了,一家子计较那么多干嘛,蛮去了,等以后就好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姨夫的脾气也见长,甚至连自己的媳妇都看不下去了。大姨也只是说,“都这把年纪了,蛮去吧。”这“蛮去”不仅是对外人的托辞更是对自己的麻痹,大姨怎么不知对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一再“蛮去”一再纵容的后果呢,她只是害怕跨出“蛮去”等待她的会不会是更大的压力。
老师T嫁给了年轻是崇拜的兵哥哥,婚后发现个性不合,爱好相差甚远。母亲劝她多磨合,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爱好的事不要太计较,生活嘛又不是写诗,蛮去啦。T忍无可忍,终于还是离了婚。离婚后的T过得格外惬意,周末约朋友喝茶看书,脸上再没了往日的抑郁,但她也没有选择再婚,一直独身到病逝。她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不“蛮去”的人,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是对生活的热忱与期盼,时至今日,回想起她,浮现在我眼前的依然是她那让人如沐春风的笑颜。
或许生活的艰辛与长辈的教导会让你不断的像生活妥协,让你一步步走向“蛮去”的人生,但人的价值从来不在“凑合”与“应付”中体现。有一些人即使四处碰壁也依然不甘“蛮去”的生活,经常会听到对他们的嘲笑,但我觉得他们才是这个时代应有的风貌。
人人都想成为王建林、马云,但一旦自己在那个身份里,很多时候就会想,好像做个公务员做个老师也“蛮去”啦。为什么人会有许多不甘和负累,大概是因为明明抱着“蛮去”的人生态度,却想成为一个不“蛮去”的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