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样的治疗,是在“治病”还是“制病”?

这样的治疗,是在“治病”还是“制病”?

作者: Sissi73 | 来源:发表于2017-12-15 02:53 被阅读0次

          现在鼻炎、气喘越来越多,看完底下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努力思考,如果你接受这样的医疗,到底是在“治病”,还是在“制病”?

        治疗感冒,卫生署的标准答案只有:“请多休息、喝水、洗手,少去公共场所”,但是医疗院所,却习以为常的开出一大堆的“感冒药”。可现在好多离谱、荒谬的治疗,就是医师开药治疗感冒的模式。

          美国、加拿大的医师,看感冒从不开药的,只会叫你回家休息、多喝水,自然产生抵抗力。实在不舒服时,才叫你自行去OTC(开架药局)买缓解感冒症状、剂量很轻的成药。

    医界都很清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根本无药物可对抗”。

          当感冒病毒在空气中漂浮,有些抵抗力较差的人,就会被传染上。这时,人体的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防卫系统)会先来应战,同时会呼叫第二线的特异防卫系统(抗体)来协助。身体制造抗体约需七天的时间。抗体还未产生前,第一道防线一定要先撑着,用鼻塞来阻挡、用流鼻涕来黏住病毒,用打喷嚏、咳嗽等各种方式来驱赶病毒,这就是第一线非特异性防卫的模式。

        鼻塞、流鼻涕这些症状固然会让身体不舒服,但是没有鼻塞、流鼻涕这些防线,病毒就会长驱直入。第一道防线撑个七天,等抗体制造出来,身体就可以反攻了。人类就是用这样的机转,不断制造抗体,才能和病毒共存了几万年。

    这样的治疗,是在“治病”还是“制病”?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所谓的“感冒药”,到底是怎么治感冒的。所谓治感冒的“感冒药”,不外乎是下列这些成分:

    1,止痛退烧药:身体用发烧来对抗病毒,退烧反而对身体不利。这一部分我们在下期会详细说明。

    2,假麻黄素——一种鼻充血解除剂——用来接触鼻塞。

    3,抗组织氨:阻止鼻涕分泌,减少鼻涕。

    4,镇咳祛痰剂:压制咳嗽,减低痰的黏性。

    5,气管扩张剂:解除气管平滑肌的收缩,扩张气管。

    6,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从以上看来,西药感冒药的成分,主要是抑制感冒时的症状,没有一种成分是针对感冒病毒的。事实上,感冒药对入侵的病毒是“束手无策”的。感冒解除鼻塞、抑制鼻涕、镇咳、祛痰、扩张气管、退烧,都只是“治标”,根本无法“治本”。又,当我们身体的第一道防线被这些药瓦解后,身体放弃了初步的抵抗力,病毒就轻易进入。表面上感冒不舒服的症状解除了,以为病好了。事实上,身体的自然防卫系统模式被破坏,抵抗力就愈来愈差,下次被感染的机会就越大,病况就会愈来愈严重。

          说更清楚些,当身体在鼻腔的第一道防线被“感冒药”瓦解后,防线只好退守气管,气管的防线再被气管扩张剂瓦解,就再退至支气管与肺泡,这时肺泡的微气管平滑肌全面收缩、关门,呼吸更不顺畅,气喘就是如此发生的。

          美国、加拿大的医师深知此理,所以很少开感冒药,假如患者感冒的症状真的不舒服,就建议到OTC买剂量很轻的成药,这样身体还能保有部分的抗药能力。但是在台湾,很多医师开感冒药是“照三餐吃,吃七天”,开得越重,越受欢迎,生意越好。甚至还有小道消息流传着:某某医师的感冒药特别有效,别人治不好的,一定要找某某医师才行。对这种流传,内行的人不禁要合理怀疑:“难不成这是个专门类固醇的医师?否则,感冒何来特效药?”

          卫生部门很清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根本没药可对抗”。所以只能呼吁“多喝水、多休息”,从来没有说过“感冒要吃药,以免加重病情”。但是很多医师滥用感冒药在“制病”,还成为主流;不开药的医师,反而不易生存。民众在这方面却是不知的。卫生部门是不是应该对民众做更多的卫教、保健常识的宣导及教育?更应该有位全民追求长远健康的正确措施,而非只是喊喊几句话而已,是不?

          所以说,提高免疫力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而不是通过吃药来解决。在我们身体没有疾病时就应该开始预防。

          醣质营养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已被专利保护,是不可取代的。凡是有细胞的人都需要。它是营养素的核心,是细胞身份识别,细胞沟通,生物信息发送和接收,细胞修复,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是以改变21世纪醣组学,醣生物学为依托,以真实食物为基础的,人类健康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细胞通讯,改善免疫系统健康,平衡免疫力,改善情绪降低暴躁,增强大脑认知能力和记忆力,帮助消化系统功能运作正常及增进肠胃健康,男女老少都适用。

    【图文资料转自美泰中国官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样的治疗,是在“治病”还是“制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hr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