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会多想的人。尽管不太承认。从某种角度讲本质上是缺乏理性,头绪没有梳理清晰。
比如,带学生。
很久想找孩子们聊聊语文课,却是一方拘泥,我方又没强行,故一再拖延。
直到这次家长会召开。
这等事不能再拖延了。从上次统考成绩或者从平时课堂气氛可以感觉到。
直觉很神奇,如果听听孩子们的声音,你会知道直觉不是空穴来风的词。
成绩没有给自己惊喜的指向性只有一个——老师没有教好。
高中语文课听或者不听是一个样。
老师讲或者不讲是一个样。
老师讲不听,阅读课用来补觉,语文课用来调整学习压力。
作业做或者不做,差别不大;作文写或者不写感觉差不多;老师给的作文点评和分析,反正我不会,再多也没什么用。
语文课没有乐趣,很枯躁,课文很长,文字太多看不下去。
上课讲的很考试考的不一样。
语文课笔记太多不知道从何记起,语文课拓展太大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记什么。
所有的问题其实也只有一个指向,如果不听老师的,就得有自己主动有效的学习方法。
可是没有。
借鉴网络通行版本加上自己的学习教学所得,简化成十个习惯:
一、熟读、背诵古诗文的习惯。
二、阅读文史哲科学等著作的习惯。
三、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写日记、写作文的习惯。
六、认真专注地上语文课的习惯。
七、深入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九、整理笔记、拓展知识点的习惯。
十、有目标有计划专题训练的习惯。……
这十个学好语文的习惯,细看繁琐,习惯则会成自然。
语文无非遵循一切学科学习逻辑,爱它,用了解他的方式学习它,坚持直到成为习惯。
高考语文分数是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好看的分数是进入梦想大学的敲门砖。它就在那里。
语文绝对不仅仅服务高考,它来自生活更服务于生活,它是所有学习的基础,又是所有学习的升华。理性而有富有文采,深刻而又饱含深情。
它能塑造理智思维,它又能遵循内心自我,保持独立又兼济天下。
当我们停留在学语文没有用,当我们奢望轻松如意学好它用好它,最后发现敷衍这招已经不灵验了。
所有的底盘逻辑,真正能够运用的知识它绝对要经过苦修内化,不然都是摆放在别人的橱窗,bulingbuling的闪着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