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日记
公司大了是不怕闹的,例如你在富士康跳楼了,你闹有用吗?咱之所以怕闹,说白了,是怕咱的小船也跟着沉没了。
学中医的人,往往一学一疗程,中医、国学、佛学。
学古琴的人,也是一学一疗程,古琴、茶道、香道。
她说,有用,过去可能比较情绪化,人家朝我抱怨我也朝人家抱怨,现在可能就看得比较开,把他们当成孩子,我是个妈妈,那么就会包容他们,理解他们。
我说,用爱去解决问题。
她说,是的。
普通人在处理一些纠纷时,往往会情绪化作业,从而把事情推向了深渊,而有智慧的人呢?则会反着做,用爱去解决这些问题,反而化干戈为玉帛。
作品精神与跑路精神是不同的。
作品精神就是一切为拍照服务,可能压根没有完成这个线路,但是拍出来的剧情是完成了,那就是完成了。
跑路精神是什么?
拍照之类的无所谓,只在意有没有真的跑完了这些路。
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我以前也写过这个观点,要想成名必须要有作品精神,就是你不是去旅游,而是去拍摄一部电影,以你为主角的电影,你就是编剧,你就是导演。
说的虚伪一点,你可能每天并没有骑50公里,但是你提供的数据,提供的照片让人觉得你骑了50公里,那么你就是骑了。
这也是作品精神。
倘若你准备拍两组作品,一组是56个民族的婚礼,一组是56个民族的葬礼,哪怕你摄影技术再差,你也会成名的。
有个姑娘叫郭盈光,她34岁了,去各地的公园相亲,她是想做一个作品,就是剩女与婚姻,是摄影作品集。
带着“高龄剩女”的标签,人们对她的认同往往是:你这么晚还不结婚,你就是一位失败的女性。即便你学习再好,或者你是一位艺术家,你都不是一位所谓“成功”的女性。
甚至很多家长一问她年龄,接着扭头就走了。
后来,她这组作品获大奖了。(阿尔勒女性摄影师奖)
这组作品叫:《顺从的幸福》。
我觉得她选题好,卖点好,这就跟电影一样,注定了有个好票房……
我跟很多人不一样,我是表面坏,内心也坏,是真正的表里如一,例如偶尔有合作伙伴想考察考察我,例如看看我一些细节表现,跟家人相处的如何,跟员工相处的如何,等等,我都跟他们说,其实考察不考察无所谓,我是一个真正随性的人,随性的意思就是我一直都是我,压根都不需要伪装什么,因为我不需要屈服,不需要低头,文章里的我就是现实中的我。
我信奉的是什么?
一个心地干净、思路清晰、没有多余情绪和妄念的人,是会带给人安全感的。因为他不伤人,也不自伤,不制造麻烦,也不麻烦别人。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持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