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绪被一个小孩的一个事情给破防了。
1
感情很好的自家亲戚小孩,把我放在梳妆台上的两小瓶精油打开盖子,拿到厨房,站在正在低头洗碗的我的背后,一声不吭地,把两瓶东西全倒在地上,待我意识到她在我身后,回头问她“你在这里玩什么呢?”时,发现她把我的精油倒光了。
那一刻,心情就不好了。
不是因为它俩有多贵。而是各种原因,我一直没舍得用。
一开始,我叫她道歉。
她不肯的。
2
后来,我开始反思大人的责任,觉得大人没有放好瓶子,没有陪伴好她让她无聊了,没有教她不能拿东西倒出来。。。
又想起前段时间一个文章说,她小时候,不小心把家里的一个价值几千的花瓶碰碎了,却没有得到预想中的责备,而是全家人一起想法办补救,最后,爸爸手工修复了那个花瓶。。。这样的家庭环境,给了她长大后的“松驰感”。
然后,我就不知道自己应该不应该叫一个小让孩子道歉了。
再然后,说服自己,是大人也有责任,不要去责备孩子。
让孩子明白道理就行了。
叫她保证【以后要先征得同意再倒东西】。
她还是不肯,说是害羞。
再后来,哭了也不肯说。
我更加怀疑自己到底应不应该这样严格对孩子?
一边想着,小事不立规距。万一以后碰到更严重的情况或更大的损失呢?
一边想着,是不是像故事里的父母一样,不要责备孩子,给孩子安全感和松驰感?
我没有找到判断原则。
——应该不责备孩子,给孩子松驰感?
——还是应该给孩子立规矩?避免更大的风险?
所以我没有明确的答案。
但是,心情真的好不起来了。
3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大人和小孩子计较】的故事。
不知道是为了向他人交待,还是为了向自己交待。
继续反思自己。
也许是这段时间自己压力大?大姨妈快来了?早上有大人间不如意的事?
小孩子的事,只是压死自己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是,我想了这么多,只是希望自己能为小孩子开脱,继续提起兴致和她玩?
4
对于那一刻,情绪破防的真正原因,我还是没有定论。
但看清了一个现实结果:
不要随意拿他人的不足开玩笑,也不要当熊孩子——为了避免自己的不当行为,不小心成为压死别人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轻则尴尬,关系变差;重则激怒他人,反害了自己。
5
之前还听过一个故事,因为像平时一样,又拿同事身高开玩笑后,被打成重伤(失手打死?)。因为那天那个同事经历了一系列不顺,情绪已经濒临崩溃,当再次被开这样的玩笑后,不能再像平时一样,虽有不爽,但还能忍着,终于破防,重力出手,酿成坏果。
6
回想这个逻辑。
拿他人不足开玩笑,骨子还是嘲笑,只是披上了玩笑的外衣,他人必然还是不爽。
熊孩子的行为,也一样是给别人带不来不便或不爽或失控。
在正常情绪下,人们拥有较宽的情绪域值,可以包容这份“不爽”或“不便”的感觉。
但在临界情绪下,这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效应。
最终害人害已。
7
所以,为了与人为善,也为了保护自己。
避免拿他人不足开玩笑,也避免做熊孩子。
不能把自己的松驰,建立在他人的损失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