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设计师的日常
Apple Watch 创新用户体验分析

Apple Watch 创新用户体验分析

作者: 阿乖设计 | 来源:发表于2015-05-03 16:39 被阅读278次

记得去年9月份苹果手表在发布会亮相后,很多人都不看好,先是说苹果手表造型很丑,再就是说没有带来创新,特别是对Digital Crown的交互方式深表怀疑;通过这些天实际使用Apple Watch来谈谈我对Apple Watch UX创新的一些感想。

Part1.对比Moto 360

如果要谈智能手表,Moto 360肯定提及的,Android Wear 中的精品。Moto 360 圆形的外观确实美,但从整体体验来说,个人感觉Moto 360还是少了些情感上的寄托,Moto 360说白了就是Android 手机的通知系统,也许Android Wear PM对智能手表定位就是这么理解的,但对比Android 手机的生态来说,这种理解有点跟不上Android Wear的发展。Moto 360其他的什么心跳测试,计步器我就不提了,UI界面不值得提,而且功能经常不准,所以我基本上也不用这两个功能;对于Google Now,其实手表端的语音交互业务不能直接沿用手机端的业务,这些业务需要考虑是否合适用户在佩戴手表后的使用场景,所以直接把手机端的Google Now直接移植到Android Wear的思路肯定是站不住脚的;后来我想了下,那Moto 360的为什么会成为一款大家都喜欢的产品?首先Moto 360是Android Wear阵营中最有型的设备,只用Android OS系统的用户会选择;其次Moto 360的定位也比较简单,目标就是帮助用户不错过每一个手机上的通知。

Part2.Apple Watch的硬件

Force Touch和Taptic Engine


谈Apple Watch的体验肯定是要说一下Apple Watch的硬件,其中Force Touch、Taptic Engine是两个核心硬件,这里要说一下Force Touch是苹果手表模糊物理硬件和软件的重要表现,原理是根据用户按物理屏幕或者触摸板的力度来动态调整软体计算方式的技术,可能这么写不一定能说清楚,举个栗子,我们都知道iphone在5S上应用了指纹解锁的技术,用户录入指纹时需要按住Home键,而且需要多次调整用户手指的位置才能录入成功,如果采用Force Touch的话,录入指纹就很简单了,通过不同力度的按压手指即可录成功,还有拍照的聚焦时的景深,以前是通过滑动条来调节,以后就可以通过按屏幕的力度大小来感知用户需要的景深了。其实光有Force Touch还不行,因为这只是设备读取用户的意图,而没有给用户传递反馈结果,那TapticEngine就是干这事儿的,它可以让用户感知设备的反馈,就跟操作自然界真实的自然物体一样。所以我把Force Touch, Taptic Engine放在一起讲了,他们组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模糊物理硬件和软体的边界。

Digital Crown和S1

再来谈谈Digital Crown,对于在智能手表上增加一个旋钮来操作手表界面,这是Apple是对智能手表的重新定义,在此之前,智能手表都是触摸来操作界面。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1.Digital Crown的灵感更多的是延续苹果工业产品的一贯思路,比如iPhone,iPod,iPad这些移动设备,这些设备的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物理操作按钮或者旋钮,这似乎在表达优秀的交互系统需要实体按钮或旋钮来辅助的人机定律

2.在Apple Watch硬件中有一个比较创新的点就是S1, S1是独立电脑系统芯片,也就是表明Apple Watch的定位肯定不仅仅只是iPhone的另一块扩展屏幕,而是把Apple Watch当做一个拥有独立计算能力的设备系统来布局的,所以在这种定义下,完整的功能界面在所难免,比如设定时间,时间是手表最大的刚需,调节时间必须要有对应的界面吧,手表中调节时间最习惯的方式就是传统手表的方式,通过旋钮速度大小可以方便的设置时间,肯定不是点击操作或者输入数字这种手机端的交互方式能取代的;

3.Digital Crown是小屏触摸交互的补充,在那么小一块屏幕上去滑动操作,我觉得都是一种妥协,而Digital Crown 恰好能很好的解决上下滑动(上下滚动)和界面层级之间返回的问题(点按左上角的箭头);至于官方解释是为了避免遮挡有限的显示区域,这个点我不认同,在Moto 360上滑动操作时从来没觉得挡住了屏幕。

心率感应器

Apple Watch的心率感应器是目前测试心跳最准的设备了,原理是通过红外线和可见光LED以及感光器来检测你的心率,说的具体点就是通过手腕中流过的血液数量来推测出你的心率以及运动量,当然Apple Watch在未来肯定不只是测测你的心率,从2014年6月份苹果发布了移动健康/医疗软件平台,其中Apple Watch就是建立这个平台的核心终端,苹果也相应的发布了HealthKit API,相信苹果和开发者们会建立更美好的健康和医疗的生态系统。

加速器和陀螺仪

其实这两个感应器都在iPhone上用了很多年了,最经典的应用就是他们结合的经典例子,当然还有微信的耳边模式,抬起手(加速器和陀螺仪),贴在耳边(距离感应器),微信的语音信息就从外放模式切换到耳边麦克风播放模式,这原理大家都懂,那我为什么还要提出来讲,因为苹果在Apple Watch上精准的校正非常准确,这里其实有一个平衡关系,那就是这种点亮屏幕的时机和节约手表电池息屏的时机是一个对立的,什么时候需要亮屏,什么时候需要息屏,这都需要经过很多次的测试才能校正的;以前用Moto 360抬起手腕看时间,十有八九是无法点亮屏幕的,需要抖动手腕数次,屏幕才点亮,这体验真的让人无语,但Apple Watch每次都能知晓用户要读取时间的那一刻,这种精准让你不得不服。

Part3. Apple Watch 的应用畅想

Apple Watch目前有三大业务模块,一是手机系统的扩展和延续;二是人体运动和健康数据的终端设备;三是与朋友交流方式的创新。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Watch OS平台应用也将成为开发者的新阵地,这里抛砖引玉脑爆三个创意点:

路盲地图导航

这是2013年年底我给郑州轻工学院工业设计系的学生做工作坊时的课题之一,目标就是让路盲在使用地图导航时不会迷路,当时我们想在手机的耳机孔增加一个硬件,这个硬件会投射光束,光束的形状是箭头,这样用户看不懂手机地图导航时,可以根据光束箭头来找到自己的目的地;当然这个创意比较概念,比如投射的光束如何显示,在日光比较强烈的条件下,光束如何才能让用户看见,这是个问题,如果有Apple Watch的话,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用户在找不到路的时候,看一下Apple Watch屏幕上的箭头就知道怎么走了。

Siri嵌入iOS应用语音指令

这些天开车时通过使用Apple Watch Siri打电话,深刻感受到了语音交互的魅力,我相信Siri也一样会像Google Now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对手机端的应用进行操作,比如说“帮我用虾米音乐播放我收藏的歌曲”。目前Android已经开发出了这种语音指令,Android应用开发者可以把应用中合适的功能通过语音来满足用户更多的使用场景,当然这个功能会应用在Android Wear上,Siri目前支持的应用比较少,前些天我用Apple Watch唤醒Siri,让Siri播放虾米音乐的下一首音乐是不支持的。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语音交互的场景应用中,Apple Watch会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是Apple Watch比iPhone更轻,更快,用户更愿意通过手腕上的手表来进行语音输入;再就是语音唤醒,Apple Watch的语音唤醒方式要比iPhone上长安Home键更直接,只要你说一句:“嘿Siri”即可;所以我这里也建议音乐播放器的开发者尽早把语音指令嵌入Siri平台,给用户带来多场景的音乐体验。当然iOS的其他类型应用都有这种扩大用户场景应用的机会,就看开发者能不能把握住Watch OS的精细应用场景。

私密社交


Apple Watch 比其他可穿戴式设备多的一个重要模块就是社交,Apple 提出Apple Watch是用户跟亲近朋友之间沟通的新语言方式,这点我再使用后深有感触,还记得Couple吗,那个指吻的概念是2012年创新的一个交流方式,当时确实蛮惊艳的,但只可惜Couple的产品策略失败了,没有将指吻推出来,但Apple Watch的出现,我相信很多IM工具针对私密社交方面也会有新的创意,结合Apple Watch的Force Touch和Typical Engine,指吻的体验将会更加真切(如图),可以根据压力的轻重来传递情侣之间不同的意义。当然,私密社交不止是Heartbeat,Sketch,Tap,Thumb kiss,应该还会有更多有趣的沟通方式。其实私密社交的范围扩大点,比如对父母健康的监护,以前父母只有生病之后我们才会知道,那现在可以通过Apple Watch 让我们跟父母的距离拉的更近,我们随时可以让父母发送自己的心率和健康指数给我们,这样可以让我们对父母多一份关心。

写在最后,这些天使用 Apple Watch 的感受就是它基本上做到了苹果提出的那句口号:真正与你贴近的个人设备。回头来看,可穿戴式设备任重道远,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今天就是未来,我们对可穿式设备的期待或许更高,Apple Watch 是现在为止给我们在可穿戴式设备中创新体验最深刻的,但还不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Apple Watch 创新用户体验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ob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