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这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格言。
以前,自己只知道读书的意义。
现在,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没有思考的读书,只能是一知半解。
01
我记得以前上学那会,周围的同学都比较倾向于看世界名著。但当时看完的感觉,就只是读完了一个故事,仅仅对某个人物或某件事的印象深刻,最终只能得出一个——“这个人很渣“的结论。
实际上,很多文学小说的内容都是如此。其中揭露的人性,不过是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缩影。看不懂就只能得出“渣男“、”滥情“之类的结论。
很显然,这样的阅读并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最多算是一个故事。就像小时候,睡觉前听父母讲故事的那样。过不了多久,只能记得故事的大概情节,并不会给自己留下一些其他的记忆,也不能让自己汲取到书中的精华。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写作,我才能真正明白读书和写作的意义。
一个人若想提升自己的认知,读书是最好的输入方式,写作是最好的输出方式。两者相结合,才会将书中的知识点内化于心,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个过程中,有一样东西不可或缺,就是自己的思考。
02
很多时候,思考比读书更为重要。
叔本华在《论阅读与思考》里说:
“太多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失去弹性,就像把一重物持续压在一条弹簧上面就会使弹簧失去弹性一样;而让自己没有自己思想的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在空闲的每一分钟马上随手拿起书本。“
在很多媒体平台,我们不难看到,“每天早起读书“、”一年要读完50本书的目标“、”晒出你的书架“等等。
这样会让看到的人造成一种错觉,这看上去似乎是一种自律的行为,也会导致很多人盲目跟风。
但实际上,真正读进去多少,能够内化于心,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又有多少,只有自己知道。
一开始我也会有这种错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深入的实践,发现所谓的自律,不过是秀给别人看的。
读一本书,看到的只是作者的思考。这可能会让自己开了眼界,增长了一些见识,但其实自己的思维一直是在跟着别人走。
而加入自己的思考,就会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一个问题。甚至,还会对某些观点产生质疑。其实,写作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因此,我更注重自己真正所获得的知识。所以,我不再盲目地追求读书的数量。而是提升读书的质量,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写下我对这本书的思考。
这样的过程,也让我有了深刻的感触,读书读得越深入,越能体会到自己的无知。
03
最后,浅谈一下我对读书的看法。
读书是一种提升认知的途径,但也并不是只有读书可以提升认知。旅行、交流、刷手机其实都可以。
读书并不是不重要,阅读量同样也很重要。但是,首要前提是自己会思考。
换句话说,不思考的读书等于白读。
1、根据自己的需求阅读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有会有困扰,而读书也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很多时候,读书可以帮助自己解决一些人生中的困惑。这也是自己需求的一部分。
就比如情绪上的困扰,这一点无论是在工作中,生活中,都难以避免。尤其是在内卷化的当下,大多数人都会变得浮躁和焦虑。
对于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看看心理学的书籍或是知识点对自己会有所帮助。
我以前也经历过这样的问题,很多问题通过写作都解决了,之前写的文章也有提到。
其实,自己的很多问题,都是自己困在其中,茫然不知。一旦读书,打开了另一个视角,看到的问题就会完全不一样。
2、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就是自己的系统化思维。比如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对于不同知识点的融合,也会产生不同的事物。
就比如写作这件事,同样都是文字。和故事体系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小说。和音乐体系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歌词。和视频体系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台词。
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也是自我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就比如,自媒体时代,我们每天都接收了很多碎片化信息,这些信息都有一定的价值存在。
关键在于自己的思考和整合,把这些内容变成自己知识框架中的一部分。
3、写读后感
写作输出是思考的一种很有效的形式,读后感等于是自己对这本书的思考内容。一个不会思考的人,从写不出来到写出来,其实就是完成了自己的思考。
当然,这个读后感的形式有很多种。不同的角度,写出来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尽可能地写出自己对这本书最深的感触,自己看到了哪些问题,悟出了哪些道理。
写完之后,可以再看看别人的角度,有什么哪些不同。
这样的过程,都可以帮助自己打开不一样的视角去看问题。随着时间的累积,深入的思考,自己也会发现,很多问题会看得越来越通透。
我是懿非宇,一个归隐田园的自由写作者。
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划人。
专注自我成长,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