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社会,褪去了学生的外衣,每天的工作压力巨大,生活、上司、朋友、家人将我们掰成了多瓣,我们要戴着不同的面具去面对,但是,之后我们就会陷入无尽的迷茫之中。因为,生活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使出高超的十八般武艺,而对于我们就感觉时时处于弱势,只能见招拆招,疲于应付,慢慢地就会感到自己是被生活所把持着,内心的不安全感油然而生,每天的日出日落好像都在越是灿烂,就越像看着自己的笑话,而黑夜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成了无尽的慰藉,走在路灯下的马路上,点点灯光,人来人往谁都不认识谁,自己就能走在其中尽情去滥觞情感,感叹世界的不公平与周围的人心险恶,将自己包装成实打实的受伤者,白天好像世界的阳光向自己射来万千的弩箭,夜晚正是宁静与黑暗给自己疗伤的时候,心理的伤痛与内心的那个自己指使着外在的自己去将自己的疼痛转嫁给外界。因为,自己不能总是最倒霉的那一个,不想总是承担这么不公与疼痛的负担,所以由受伤者角色就开始演变成被世界的遗弃者,开始对周边的一切展开自己所谓的反攻·······
图片来自网络1、爱会让自己伤得很惨
首先,之所以会有自己受伤者的角色,那是国人所特有的,尤其独生子女家庭尤甚。从父辈角度来看,他们在改革开放前受尽苦难,从那个特殊的时代挺了过来,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失业潮与下岗潮,有的或许还下海经商,可以说人生的酸甜苦辣他们都能一说说一宿。经历者就有发言权,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就开始将自己的经历演变成教科书的案例,从小就开始给孩子灌输,不是忆苦思甜,让孩子明白自己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而是无尽地给孩子以关爱,好吃好穿供养着,让他们不要有自己那段苦痛的经历,让他们的记忆中全是好的,而父辈们将自己的那段经历就永远地封存在自己的记忆深处,认为这是牺牲了自己而成就了孩子,殊不知这是一颗定时炸弹,以后所有的一切,都是产生于此。
孩子从小处在衣食无忧的日子里,成长轨道沿着人才的培养方案走着,学业成为了成长唯一主轨道,一直到大学,20岁左右还是称之为自己是学生,但是法律上20岁早已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干什么事都要对自己负责,自己完完全全是一个社会人了。但是,学生这个词却成了很多人的为所欲为的借口与名义,心里想着只有自己而没有责任,不会去多想这样做对其他人有什么好处,所以这些年大学内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但是,走出大学,很多人还是不能摆脱学生的角色,还顶着这顶帽子,现在称之为应届生或者毕业生。这时,毕业生,尤其是应届生的名号,就会成为自己躲避责任的挡箭牌。因为自己刚毕业啊,所以工作中什么都不知道,不会做都成为了理所应得;自己被生活与社会打得遍体鳞伤成为自己向家人朋友索取关心的完美理由······慢慢地,自己就好像成为一个真正的挑刺学家,好像比窦娥还要冤,受尽了生活中无尽的委屈,对社会的一切都恍然大悟,自己明白了一个大道理——世界很不公平。并且还将这视为看清一切,时间一久,进取心丧失,给你所有的失败找到了完美的理由——社会、大环境不好。看到别人升迁就说里面有猫腻,看到别人成功就说自己没有别人那条件,看到别人有钱买房就开始悲叹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混的不好,社会真是不公平。反正是都能为自己各种的不成功找到合适的理由去搪塞,而且所有的理由全部都是他人或者环境造成的,而且天衣无缝,将自己保护得好好得,撇清关系。
2、面对比评价更重要
这个过程中,首先家庭这边,是中国家庭所特有的,就是苦难的历史不想让孩子知道,只想让孩子生活在当下。但是却养成了孩子强势后面弱小的角色,那就是胆大什么都敢去干,但是闯祸了就会心发慌,不知如何处理,受害者的角色就会显现。反反复复,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弱小很能帮了自己得到父母的关爱。但是,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中国的童话世界都很美,很圆满,爹疼娘爱,不像国外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剧。所以,孩子是家里的一分子,有权利也必须知晓家里过去的一切,才能真的感到自己与家庭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才知道家不是简单的房子,不是只有伸手吃饭,还有归宿与剪不断的亲情,才会真正的爱家,知道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对行为也会有所影响,否则他们还真的以为自己是老大。
而对于我们这一方面,首先,时时刻刻要有责任意识,每个人与他人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但是却同是社会的公民,我们每干的每一件事情对他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下手需谨慎。我们怀着责任意识去做事,对结果会有预见性,行动时才会更有章法,更有底气,因为你理清了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头脑是清楚的。无论成败与否,你都能给出一个对各方一个最公正的分析与评判。
其次,对于刚走入社会的我们,经历对自身会很有冲击力。公司里的上下之间的矛盾,工作全部都堆积到了自己,有人靠着关系扶摇直上,租房时面对房东的无理要价,自身就会感觉社会很不公平,那麽恭喜你,你成功走进了社会。因为社会总是不公平的,假如公平了为什么还会有学者去研究公权力、平等?社会公平了,为什么还会有法律,而且不断地修订。所以,社会阶层是有的,假如没有难道我们都漂浮空中。但是,阶层不是固定的,它像陆地板块会有变动的,最大的变动就是地震。
既然你已经看清了社会的真面目,就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而不是一味地评价与传播这种情绪,评价意味着自己找到了借口,并且无条件地已经臣服于这种环境,自己就会无限地丧下去。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最大目的就是生存与生活,而不是首先去让社会公平,不要将自己的成功完全寄托于社会公平,这是一个你输定的赌局,我们都像一个个在树上的猴子,向上看全部都是屁眼,向下看全部是笑脸,你爬到树的顶端,却发现还有更高的树。与其放着青春年华在与社会较真,不如横向先让自己适应,此时你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的,还不如找到自己的坑先扎下来,先立足,不至于被上下挤下去,然后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养,再扎根,通过自己建立的成绩而让自身更有影响力。其次,选择自己的某个领域,去深入研究,自己先做出改变,然后去试着影响别人,形成局部的氛围影响,如果有条件可以向全局推广。
就像鲁迅先生一样,他不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也是普通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也需要生存啊,他没有只是拿着笔去一味批判啊,他看清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首先,从自己做起,从文字价值出发,斤斤计较文章出版的稿费,因为他要生活啊,所以必须争取稿费。其次,他这也在争取的是知识分子的尊严啊,知识分子的尊严不是谁发个奖状就能证明的,必须自证,那就是通过文字,你只有先珍惜自己的文字,用金钱合理去衡量,才能让别人知道你写的不是废话,你的文字是有金钱与精神价值的。这才是知识分子真正的尊严,否则空顶帽子只会让别人更低贱自己。
鲁迅先生没有写各种抱怨言辞,将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角色,而是通过对自己的改变,真正让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明白了文字的重要性与尊严性,激发知识分子的创作热情,提升文章的质量,让文字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
因此,在不公平的环境下,请不要唤醒自己的内心中的受害者角色,他只会让你成为社会的喷子,让你原地不动只会一味地否定、否定、再否定。内心充斥着黑暗。倒不如,先让自己适应这种环境,然后从技能提升自己,从精神改变自己,让自己形成对环境的免疫与自动保护的体系,然后再去影响身边的人。这样你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有价值的。
面对比评价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