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被新冠状病毒锁在家里,反而有了一种轻松,是那种不用去应酬的轻松。
拿起手机无意中翻到007班长群覃杰发的关于写作七课的介绍,点开链接后,除了看到七课的打卡介绍,也看到了欢喜哥的介绍。
被欢喜哥的“印象笔记”达人所吸引,关注了其公众号,也看了他的文章,颇为震撼。
原文链接:
第一惊讶的是他知识量的巨大;
一篇文章里引用的名人金句、重要观点很多,让文章读起来,知识量丰富,也很有说服力;
第二惊讶的是他的心态;
他的读书笔记已经被某些内容平台发现,并实现变现,但我发现他并不急于去做一些变现的事,而是越发沉淀自己,谦逊学习,把自己创作领域的事做深做透;
与时下很多人只懂了个皮毛就觉得是专家的人比起来,这才是做内容的行家。
我不禁反过头来看自己,发现了自己的文章跟高手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想到自己一直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注重量,而没有打磨质,导致自己没有在特定领域进行深度积累。
心态上也浮躁了许多,往往顾此失彼,原因是自己没有做好专注的觉察,没有活在计划中,抓住每一个当下。
反复看了这篇关于印象笔记的文章,结合了自己的当下和印象笔记的运用,做了以下几个动作:
1、深度思考过去自己用不起来的原因;
发现,过去自己只是为了分类而分类,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时间久了也就忘记了;
2、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印象笔记是为了帮我解决信息收集、创作以及归档等问题的,所以,我只需要建立这样的架构就可以把这个笔记用起来;为自己建立一个知识库;
3、重新梳理了印象笔记的结构,增强了标签的分类和运用;
有了带有目标性的结构,加上强大的科学的、高效的标签,印象笔记真正变成我的第二个大脑,瞬间觉得自己第一大脑清晰了很多。
我们每天看书、写作、听课,接触了大量的知识,可有多少知识是实际运用的呢?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只有自己用了,它才和你有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