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冬至到底哪儿来的自信,竟敢宣称“大如年”?

冬至到底哪儿来的自信,竟敢宣称“大如年”?

作者: 大笑古城 | 来源:发表于2018-12-22 14:21 被阅读0次

    古语常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几乎都和“吃”有关。过年有团年饭,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

    今天,也是个“吃吃吃”重要的传统节日冬至。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是北方)都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以防止耳朵被冻掉。

    相传,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有关。东汉末年,连年混战,人民流离失所,生活颠沛流离,大雪纷飞的冬天,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不少人耳朵都被冻烂了。张仲景见此情形,内心不忍,便搭起医棚予以施救。他用羊肉、辣椒及驱寒药材煮成驱寒汤,再捞起材料剁碎成馅,用面包成耳朵状做成饺子,施舍给百姓,人们吃了饺子、喝了驱寒汤之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也都治好了。据传,张仲景是冬至这天布棚施汤的,也是在冬至这天寿终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家家户户便在每年这一天都包饺子吃,并说冬至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

    至,极也,最之意,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故而冬至又名“一阳生”。


    【大笑TIPS】

    在十二辟卦中,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故称“冬至一阳生” 。


    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Part1:冬至,怎么来的?

    在没有钟表、没有万年历的古代,先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昼夜交替,阴晴圆缺,寒来暑往,人们遵从自然节律,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大笑TIPS】

    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国古人就已经建立了对

    日、月、四季和年(岁)的基本认识。


    在无涯的时间里,人们每天观察阳光照射物体所投下的影子,来窥探自然的奥秘,发现四季交替的规律。“立竿见影”这个成语相信大家耳熟能详,而勤劳智慧的古人早在许久之前就已经发现了白天用立木测日影的方法来计量时间,即土圭表测影。


    【大笑TIPS】

    农耕时代的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便是古人按照天文、物候、气象将一个太阳年进行周期划分,据此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

    而日月星辰、物候特点、圭表测影综合全面地确保了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合理性


    相传,冬至是在周朝时期诞生的,当年周公以阳城为“天下之中”,浇筑石座,立起一根高八尺的柱子,学名圭表。


    【大笑TIPS】

    圭表——古代用以测量日影长度变化而定四季以及推算历法的一种古老器具。

    圭表由“圭”和“表”组成

    表是一根垂直立于地面的杆或柱;圭是地面一根垂直于立杆或立柱的水平标尺,指向正北。


    人们通过每天观测柱子的影子,发现了影子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的周期规律,结合温度变化,一个周期被定为一年,影子最长的这天就被定为冬至。


    【大笑TIPS】

    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古人对冬至十分看重,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虽然是一年之中黑夜最长的一天,但作为黎明前的黑暗,冬至被看作是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具有周而复始的意义,是大吉之日。


    【大笑TIPS】

    相传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

    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Part2:冬至大如年,凭啥?

    老话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历来在宫廷和民间都十分受到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节气二十四,为啥专宠冬至一个?

    冬,四时尽也,本义“终”,即一年结束的意思。殷周时期,曾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而冬至,则被视为新一年的伊始,称之“长至节”,享受着春节般的待遇。

    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朝廷规定:“百官绝事,兵将卸甲”,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也要回家过冬节。

    汉朝时,冬至不再被认为是一年之始,但庆祝往来、祭祀先祖,人们的重视程度却是有增无减。官府放假休息,军队待命,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到唐宋、明清时,每逢冬至,皇帝要率领大臣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普通庶民百姓则要祭拜逝去的祖先。在此不得不表扬一下劳模朱元璋同学,一年也就规定了三天假期:冬至、春节以及他自己的生日。

    此外,“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还体现在古代历法的推算上。冬至日是历法推算的重要观测点,而历法的准确性则是证明皇帝掌握天命具备顺天应人资格的关键。古时候,皇帝向文武百官颁发或馈赠历书也多在冬至日进行。


    【大笑TIPS】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时间间隔,判断气候变化,

    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历书在中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

    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皇历”。


    Part3:如今的冬至,虚名?

    冬至来,天渐寒,不管是新鲜还是速冻,外卖还是堂吃,总要来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或是汤圆,有些地方会炖上一锅羊肉,或是焖上一份赤豆糯米饭,对于吃货来说,寓意不重要,只要与美食挂钩,咱都喜欢。

    从冬至起,便进入俗话说的“数九寒天”,虽然冬至这天太阳离我们最远,但严冬的警报也才刚刚拉响而已,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将迎来最寒冷的阶段。


    【大笑TIPS】

    冬至是数九第一天,但不是最冷的时候,因为地球表面有能够储存热量的大气和水分,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冬至之后,太阳高度角逐渐升高,但过程缓慢,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现如今,空调窃取了人们对四季的切身体验,冰箱打破了人们对食物的地域限制。先人们所留下来 “节气与饮食”的优良传统也早已失去了功能性,作为二十四节气的老大哥,冬至顶着“大过年”的虚名,终究沦为公历日期上的一道附注标记。

    话虽如此,但先人们的智慧可不能小觑,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告诉我们,自冬至日起,就可以掰着指头数起来了。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九次便到了头,寒去春来,阳长阴消,春意渐浓,九尽桃花开,天气也就变得暖和了。


    【大笑TIPS】

    “数九”又称“冬九九”,俗称“交九”,是我国北方旧时流行的一种杂节气。


    虽然许多00、90后对冬至这个节气,并不那么“感冒”。但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让大家在这个“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节气点,吃点儿有节日寓意的食物,随点儿与节日相关的习俗,看点儿有节日意义的表演,在这漫漫长日里,给生活一点仪式感,通过共同的“仪式”活动,寻求共同的感受,凝聚大家的认同感,让我们的传统节日,变得有趣起来。

    ※ 转载需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冬至到底哪儿来的自信,竟敢宣称“大如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pi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