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总觉得活着很累,从一出生就要踩着点去生活。就说上幼儿园吧,上个好的幼儿园,有一个高的起跑线,好多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花钱报名了;上小学,初中可是很重要,一定不能马虎,再上个好高中就踩好大学的点了;上了大学赶紧考研究生,要不然好工作都找不上。趁年轻赶紧奋斗,要不然就错过的大好年华;好了,研究生毕业赶紧结婚,不要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有了娃,让他把你走过的路再走一遍……
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赶场,赶一个又一个场,踩一场又一场的点,可是有没有问过自己我过得幸福吗?想过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这不是在生,这不是赶着去结束吗?像不像小猫钓鱼的故事?
这段话我听了好几遍,开始并没有看出来这和小猫钓鱼的故事有什么联系。细细一想,还真有点像。花猫和黑猫去钓鱼,花猫把鱼竿放在河边,一会去捉蝴蝶,一会去捉蜻蜓,最后空手而归;旁边的黑猫专心钓了一桶鱼,满载而归。
如果把人生比做钓鱼,黑猫在那里静静地享受阳光、树荫,专注于当下做的事情,享受钓鱼的乐趣;花猫则在跟着周围的环境不断地去做别的事情,忽略了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蝴蝶来了去追蝴蝶,蜻蜓来了去追蜻蜓,最后一无所获。
像不像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别人做买卖成功了我们也去做买卖;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去上补习班我们也要送孩子去;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去学街舞打篮球,我们也不能落后,把孩子的假日安排得满满的;看到别人都是忙忙碌碌,我们也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是不是想过这样的生活?我们有没有问题自己内心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那天一个朋友问我:“孩子小升初了,要不要给孩子报一个假期预科班上上?”
“什么是假期预科班?”我很好奇地问。
“现在人们都在说这个,你都不知道?”她比我还诧异。“就是孩子小学毕业后要上的初中课程补习班,在假期开设的,让孩子提前学习初中课程。”
“上小学前有个学前班,现在又出了个预科班,”我哭笑不得,“想方设法挣这些家长的钱。”
“我们一个朋友的孩子是学霸,说这个必须得上。”
“胡说八道,”我不由得发了句牢骚,这个世界就是被这些人鼓动得不得安宁。“咱们小时候也没有上过什么预科班,不也好好的学下来了?再说你想想看,已经学过的内容,开学再学还有什么新鲜感呢?我到现在都记得自己刚上初中时是多么新鲜兴奋,看到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环境那种好奇又憧憬的心情,如果上了预科班,上课还能认真听讲吗?”
“是啊,我也是这么想的,咱们小时候不也没上过,也挺好的。终于有一个人和我是一个意见了。”她听了长舒了一口气。
“学霸没有一个是补课补出来的,都是上课认真听讲加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而且孩子在小学初中过度用脑,太拼了,会影响以后。因为大脑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发育成熟,这个时候过度开发就会用脑过度,以后就使不上劲了。所以,给孩子留点空间,后劲大着呢。”
“我身边的人都是那么跟我说的,我都蒙了,听你这么一说我就放心了。看来我的想法是没有错的。我想,是孩子觉得哪一门需要单独补,他主动提出来再给他提高一下。”
“没错,我好在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也就不受什么影响。另外,这种事情是孩子的事,以孩子为主,听他们的意见,咱们不用那么纠结。至于预科班的事,根本用不着咱们操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去上它干什么?浪费了孩子宝贵的假期,小升初的这个假期就是用来好好玩的。”
我还记得自己上初中前的那个假期,没有作业,玩得太爽了。
最近看了沈从文的一段散文,述说了他的童年。他经常逃学,最感兴趣的不是在私塾老师里背诗,而是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去看各种店铺,去看被杀掉的人的骷髅,去看路边的花圈店,去看看打铁,看看杀猪,总之,除了私塾他什么都愿意去看。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换了一个又一个学校,都能在这些学校里找到好玩的,还能去河里划船,学会了泅水。
影响他性格的是进军事学校的一段时间,既锻炼了体魄,也锻炼了耐挫的意志。后来还认识了一位充满人性的教官,他是一个不惩罚队员且平易近人的老兵,他会很多玩法,他总是用笑容去教孩子,最好的军官就诞生在他这个班里。
后来他进入社会开始读这本“大书”,做各种工作。一个文秘让他知道了有各种各样有趣的书,让他不再自称“老子”,知道书上有各种他感到好奇的事情。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能说沈从文在小学的那几年中没有学习吗?他一直在学习,他一直在保持着一个孩子应该有的好奇心。那句话说得没错,孩子最大的任务就是玩,玩就是最好的学。在这种玩当中他学会了好多知识。他愿意多走些路去上学,因为路上可以看到好多事情,他还可以去捉蟋蟀再去斗蟋蟀,他还会试着在炼铁师傅那里磨刀体验一下,他步入社会以后还会炖狗肉,享受一下大厨的乐趣。一切皆出于乐趣,而出于乐趣又能把这些事情做得很好。
现在我们迫切地想让孩子长大。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这个阶段,他们只是孩子,不是一个未来的大人。我们不必急着盼望他们长大,就喜欢他们在这个阶段的状态。这是非常美好的状态,就像我们接纳自己现在处的阶段一样,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爱。不是爱以后的他们,就是现在的他们。我们不必着急把他们变成一个懂事的安静地坐在那里的“小大人”,不必着急把他们变成一个一门心思去为生活焦虑的成年人。
我更愿意让他找到自己未来最想要的生活,希望他能在一种自由的心灵活动听到自己内心,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
我认为一个假期在补习下学期的知识中度过是一种莫大的浪费,既是对孩子大脑的浪费,也是对他极大的不信任。不信任他可以适应未来的新环境,不信任孩子自己的学习能力。
真正应该注意的是孩子在进入新的环境以后的心理状态。他有没有和新的老师新的同学相处愉快?新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是他喜欢的适应的?同学是否能融洽和谐?环境有没有让他感觉到不安或者紧张?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
在一个环境已经生活了六年,到了一个新环境,孩子需要适应的不只是一下子增加了七门课。在所有这些变化中,课程是最不需要关心的,而是孩子的心。当一个孩子的内心足够快乐放松,你放心,他的学习是不会差的。因为心快乐了,心安了,做事情才能高效。所以,在孩子上初中前,帮他熟悉一下新的环境,提前去看看学校的环境,提前给他讲一讲初中生活,讲讲你和初中同学的一些故事,让他对初中生活充满憧憬,这很重要。这是最重要的一门“预备课”。
我们的问话不是“作业写完了吗?”而是“今天过得怎么样,有没有有趣的的事情糟糕的事情?说来听听。”
至于孩子将来如何,那是他的事情,他有权利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么?在我看来,踩点人生,自以为踩了所有的点,却是踩了所有人生的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