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子公司的培训需求接的少了,九月中旬开始到十月,都需要全力以赴地忙控股的两个项目。说实话,工作节奏一下子就慢下来了。九月份之前,几乎每周都有培训需求,整个人就处于短平快的模式中,接到需求-沟通准备-现场实施-接到需求……循环往复。我也真是挺奇怪的,忙的时候觉得精力充沛,稍微一慢,连早上起床时间都往后延了半个小时,今天则更离谱,多睡了近两个小时。做培训这个行业,每次都是现场直播,往台上一站,孤零零一个人,张口要说话,不说话就要发指令让大家伙儿动起来,反正连编剧、导演、演员甚至场记,都是一个人。稍微有点错漏,大家伙儿的眼睛是雪亮的,就不跟着开始琢磨自己的事情了。因此,我一直认为但凡是培训,紧急的就没有不重要的,尤其是我个人而言,好与坏、成与败,我还挺在乎,因为怕浪费了大家的时间。
现在没那么多短期项目了,虽然都是重要的事情,但显得不那么紧急,人就有点松,美其名曰“调整节奏,为了打更大的仗”,可自己心里清楚,还是在处理“重要不紧急”方面有问题。所谓重要,就是牵涉方方面面,需要全方位地加以准备,而且总觉得不够,知识不够、案例不够、经验不够、思考不够……多少还是在重要的事情上追求完美,加上时间相对富裕,所以,边边角角的事情做了不少,但产出不明显。所以,把大项目划分成阶段性结果就势在必行,比如,每周都有项目推进会,验收每周的工作成效,并计划下周的工作安排。这样常规的做法是有些效果的,但还是有些障碍搬除不了。一是,事情复杂考虑难免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即便画出了周计划,但能否按时按点完成是不确定的。负责的呢,就追求质量而不是deadline,不负责蒙混过关的呢,就截止日前随便弄一弄,质量完全就不考虑了,交作业的心态非常明显,说到底,一周啥进展也没有。二是,很多工作想的时候觉得不费劲,可真要开始干,不是少这个就是缺那个,要不就是又牵扯出其他需要研究的新概念,很难对工作边界有个清晰的划分。三是,毕竟还有其他事情,就需要做时间上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结果就是在重要项目上的deepwork时间不够。归根到底,如果要用周会的方式来推进项目,就需要对每周的工作质量有明确的要求:这周要干成什么结果,比如应该形成课程初稿,包含几大模块,每个模块逻辑展开顺序等。用结果来倒逼出日常投入的时间。但这是很理想化的,对别人这样妨碍了对方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自己这样几乎不可能下手这么狠,最后总是找个理由就划过去了。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节奏慢时间多的情况下,我总是在“喜欢”和“应该”之间做斗争。平常那么多事情,如果是紧急的项目,那由不得自己选择,就是一门心思赶紧把东西做出来,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事情。与之相对,做的有可能就是“喜欢”的事情了。“喜欢”的力量很大,让自己身心愉悦,如果结合得好,那么能够推动实际的工作成效,但存在随机性,比如,读一本想读很久的书,固然与当下的重要项目有关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找结合点还不容易吗?可是,真的就有那么直接的关联吗?那就未必了。我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控股的一个管理培训,怎么就能跟“英雄之旅”的神话结构有紧密的联系呢?喜欢来自内心的偏好,应该来自外在的责任。稍微放松的时候,“喜欢”总是比“应该”的力量大!所谓慎独自律,就是把“应该”当作了日课修行的“喜欢”了。
目前我手头上的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很多啊。千字文写了有六个多月了,需要按主题系统梳理一下,合并同类项后,就可以写成几篇长文了,零敲碎打的显得不够有深度和价值。今年做了两门新课,一门关于战略与执行,一门关于会干活儿的工作方法,都是经过初步验证,对学员很有启发的内容,也需要找个时间做二次开发,将收到的反馈和学员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纳入到课程逻辑中去。今年复盘课也上了好几次,对于一门上了5年的课,现在的版本日趋随心所欲了,每次课虽然都有变化,但从内容到教学方式,今年以来都有了大的调整,这些其实也都没有仔细思考沉淀下来。还有关于创新、思考、NPS等专题研究工作,哩哩啦啦做了一些,也有些碎片化都心得体会,也需要找时间变得更加结构化和系统化……其实,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忙的时候,这些都是随手做;慢的时候,就不免有了选择的焦虑:究竟该做哪个呢?思来想去,结果一样没干,又被“喜欢”驱使起了一滩新事读了一本新书。
马文·鲍尔虽然不是麦肯锡的创始人,但却是麦肯锡帝国的缔造者。他身上有一个特质远远超出商界精英,就是“专一”。虽然我的困境看似是事情优先排序,其实还是价值观在起作用,人过四十越来越困惑啊。️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