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368年,明朝军队攻陷大都,元人对华夏大地的统治终于结束。明王朝的统治者——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同时也有感于元人对汉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极大破坏,在王朝成立之初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思想文化专制政策,例如重新把程朱理学定位官学,把四书五经作为士子的主要功课,把“八股文”作为科举取士的主要科目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严重摧残了文人的身心,还给文人套上了巨大的心灵枷锁,让文人一生一世都臣服在明王朝的统治之下。
可是,朱元璋的这些政策对于那些热衷功名的文人士子来说,终究是你情我愿的,是有作用的。对于一些品行高洁,视名利为粪土的高士来说,这些政策却是没有多少用处的。
于是,朱元璋就颁布了一项令人发指的政策,把文人们最后的精神家园也给毁灭了。这项政策将普天之下所有的文人都驱赶到明王朝统治者的“台阶”之下,俯首称臣。这项政策就是:取消文人洁身自好的隐逸权利。见于明《大诰》: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就要被抄没家产并诛杀。

为什么说这项政策十分令人发指呢?
一:八股取士和四书五经是用“功名利禄”来引诱文人入瓮,文人可以有所选择。
众所周知,科举取士在隋唐时期趋于完善,而后被后来的统治者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保留下来,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这项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给国家输送大量文武兼备的人才,更好地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普通文人可以凭借这一制度实现人生理想,为国尽忠。于统治者和文人来说,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明王朝的统治者沿用这些制度,无可厚非。只是在具体实施上和选拔人才的科目设置上,过于严苛和狭隘,禁锢了很多渴望获取功名,渴望一展人生抱负文人的身心。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文人士子是有选择余地的:你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

文人们心中的“桃花源”
二:取消文人士子隐逸的权利等于是剥夺了文人士子选择人生的权利,文人士子的人生完全由明王朝统治者做主。
中国的文人自古都将“自由”看地比生命还重要,尤其是保持心灵的自由。东晋时期,政治昏暗腐败,统治者滥杀无辜。于是很多文人就选择隐逸山林,不与统治者合作,以此维护个人的心灵自由,保持洁身自好的品行。所以才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可以说,陶渊明的“桃花源”代表了很多文人心中对自由的向往,它是文人的精神家园。朱元璋这项政策等于是把文人们的精神家园给毁灭了,让文人们连保有心灵自由的最后一块“桃花源”也没有了。

文人们退无可退,只有向前。可是向前的路是什么了?就是是沦为八股取士的奴隶,沦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沦为封建王朝的牺牲品。
文人们如果丧失了心灵的自由,在思想和文化上不敢有丝毫越轨,最后就会彻底地服从,像奴隶一样服侍封建统治者。到了清朝,文人士子连称呼都变成了“奴才”,真是可悲可叹!
朱元璋的这项政策对文人的心灵自由简直是毁灭性的破坏,真是令人发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