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作品源自著名作家老舍的定制。
1951年,老舍请齐白石为他画一幅画,在信函中,有这么一段对作品要求的话:
“蛙声十里出山泉,查初白句。蝌蚪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也就是说,要根据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一幅画。
画中只画蝌蚪,不出现青蛙,让观者自己去想象远远传来的蛙声。
根据老舍的要求,齐白石精心创作了这幅《蛙声十里出山泉》。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8bfd691585084bfa.jpg)
画作为立轴,山泉自石间涌出,在画面上飞泻而下,很有气势。
画家在泉水的两侧画出陡峭的山石,墨色深浅,形成节奏变化。
比如我们单看左侧,深浅间隔,以略浅色为主。而右侧的深浅变化较左侧略小,以浓墨为主。
而且左右两侧的山涧一长一短,既相互呼应又有变化。
与厚重的山石相对应的,是中间那道活泼泼的泉水。
山石与泉水,形成了虚实、黑白、动静、繁简、线面等方面的鲜明的对比。
泉水自上而下,曲曲折折,由紧而松,在画面的下半部分自由奔放。
画家用繁复婉转的线条来表现水流不断的变化,时急时缓,左右转弯。
每组的左右变化不仅使得画面变得丰富,而且也突出了由远及近的空间距离。
我们仔细观察水流的线条,繁而不乱,繁而有序,让人能够感受到水下的石头的高低变化。
水中的蝌蚪则两两一组,结伴前行。游动的小尾巴活泼灵动,黑色的身体在白色的背景下显得十分突出。
再向上看,画面的最顶端,山涧之间留出了一块空白,画家用石青画出一主一次,一近一远两座远山,瞬间拉开了画面的空间距离。
远山虽小,对于画面的作用却一点不小。
这蛙声在山间远远传来。
静的画面有了声音,平的画面有了深远感。
为了不分散观者的注意力,画家将题款写在了左侧的山涧上,这在以往历代的画作中是很少见的。
还有一个小细节有点意思。就是画家标明了自己当时的年龄:九十一岁。
据记载,这幅画创作于1951年,而齐白石出生于1864年,怎么算也没有91岁呀,难道是资料有误?
资料大概率是对的,其实是齐白石给自己悄悄涨了几岁。
为什么?
自行百度吧,反正白石老人就喜欢搞点小动作,动点小心思。
《蛙声十里出山泉》为纸本水墨画,纵129cm,横34cm,现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另附:查慎行诗。
次实君溪边步月韵
雨过园林暑气偏,
繁星多上晚来天。
渐沉远翠峰峰淡,
初长繁阴树树圆。
萤火一星沿岸草,
蛙声十里出山泉。
新诗未必能谐俗,
解事人稀莫浪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