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会有“吃货日记”这个想法呢?
吾日三省吾身,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吃什么”对很多人来讲,是日复一日的难题。爱思考的我,感觉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1. 需求分析
当用户在问“吃什么”的时候,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呢?用户是希望你告诉他吃什么吗?如果真的这么简单的话,就不会出现下面常见的场景:
女孩:今天吃什么?
男孩:吃火锅好不好?
女孩:不行,吃火锅脸会长痘痘。
男孩:那去吃寿司?
女孩:最近肠胃不好,不敢吃生的。
男孩:那吃上次那家江浙菜?
女孩:那家太多人了,要排队排好久哦。
男孩:那今天吃什么?
女孩:不是我问你的吗?
如果你用过随机选菜的工具,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麻婆豆腐?不太想吃辣,重新选。地三鲜?没啥感觉,重新选。宫保鸡丁?不想吃鸡,重新选……这么下来,需要选几次甚至是几十次才能发现让你决定“就吃这个吧”的那个菜。
所以,当用户在问“吃什么”的时候,用户并不只是希望你告诉他吃什么。对于“吃什么”,用户心里其实有个准则或者是偏好。再来看一次上面的例子:
女孩:今天吃什么?
男孩:吃火锅好不好?
女孩:不行,吃火锅脸会长痘痘。(不要上火的。)
男孩:那去吃寿司?
女孩:最近肠胃不好,不敢吃生的。(不吃生。)
男孩:那吃上次那家江浙菜?
女孩:那家太多人了,要排队排好久哦。(不要等。)
……
男孩:那回家煮速冻饺子?(符合上述准则。)
女孩:好呀。
所以用户真实的需求是让你猜到她想吃什么?不,用户真的不知道自己想吃什么,所以才会问“吃什么”。(对那些明明知道自己想吃什么却非要要别人猜的奇葩,手动再见。)用户的需求是让你提供符合她准则或者偏好的答案。
2. 解决方案
方案一:过滤器
根据上述结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让用户设定准则,过滤掉用户不想吃的。
但是这样,和现在各大菜谱应用里的分类有什么不同吗?用户还是需要从琳琅满目的菜式里进行选择,而且在设定准则时用户需要思考,更糟糕的情况是用户甚至不清楚自己内心的准则。
用户内心的准则是多样的,需要提供的筛选项目可能需要非常多,菜系、口味、时间、烹饪工具等等,这就需要齐全的菜式数据。用户可能根本不想自己动手,于是还需要外卖、餐厅数据,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就成了下厨房+大众点评+美团外卖,然而现在市面上不只有这几个应用,还有更多的菜谱应用、餐厅应用、外卖应用,几乎所有的这些应用都有分类和筛选功能,用户还是会问“吃什么”。
方案二:选择题
不要让用户做思考题,让用户做选择题。其实分类和筛选已经有了选择题的意思,只是选项太多了。
像男孩和女孩的对话那样,问用户Yes or No?Oh no!感觉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多给几个选项?这似乎和随机选菜工具并没有本质什么区别。
或许可以多问用户几次Yes or No,然后计算出用户的口味和偏好,进行个性化推送。
方案三:群众的力量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当你点餐的时候会更多地选择大家会点的热门。当你看到一家餐厅很多人排队,你也会很想去试一试。
我前公司自己设计的点餐系统里,有一个功能是跟点,现在我才觉得这个设计真的很巧妙。你有没有试过,看到别人发出来的一张美食图片,突然也很想去吃?反正我经常是这样。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智慧也是无穷的!要把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利用起来!
如果用户把自己“吃什么”分享出来,比较好的内容自然会感染到其他的用户,形成领袖意见,就是所谓的热门。用户可能会发现与自己口味相投的人,关注他就能知道“吃什么”了。(总有人天天吃外卖都能吃出新意的。)
另一方面,让用户记录自己每日“吃什么”,可以对用户的饮食记录进行统计分析,为用户精准地推送“吃什么”。
这个解决方案似乎还可以。
于是或许可以有这样的一个产品,让用户记录“吃什么”,也能参考别人“吃什么”……暂时就叫“吃货日记”吧。
至于更多的解决方案,我暂时想不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