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社会有一种比较常见的传统就是开会,公务员需要经常开会,教师也要经常开会,在高校中也很流行开各种学术会议,学术会议目的是为了让圈内人一起交流,一起认识认识,顺便见见各种戴帽子的人。我对人文社科类的学术会议了解较多,这里也主要指这方面。
毋庸置疑,学术会议有其重要的意义,学者的圈子也离不开学术会议和各种论坛的交流。但是将学术会议放在学术、权力、影响力的视角下就会发现,其实这就是一个名利场域下的圈子。最简单的一方面,是通过学术会议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个普通的学生参加一场高规格的会议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次参会的体验,更是一种被学术界认可的感觉。一个普通大学老师参加学术会议就是在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努力,一个著名教授参加学术会议是在不断的巩固自己的地位,让更多的后来者对其保持敬意。一场学术会议涉及诸多无关于学术的东西,比如新思想、新想法通常是不会通过学术会议讨论出来的。
对于所谓的学术会议,我一直认为敬意与距离并存,我一直对福柯和布迪厄的思想怀有极大的敬意,也对任何场域中的权力各种关系保持敏锐的关注,我来谈谈我对不同学术会议的看法。最简单的就是通过投稿参加的会议,参会人员必须要有论文才能够参加,这又分为自费参加和举办方承担费用,另外还有会议特邀的学者来发言点评之类的,这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常见的会议,也是吸引大量的硕博士参加的会议,这代表着他们向学术界迈出的重要一步。参加这类普通的学术会议就在于认识更多的参会学者,体验学术交流的氛围,构成人生中重要的经历。专家们通过在这类会议上露脸能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为更多的新入学术圈的年轻学子和教师所知道,保持自己的影响力,此外,还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还有另外一类主要的会议就是让教师参加的论坛形式的学术会议,聚集着大多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或者有密切关系的学者。
一种是参会人员大多与论坛主办人或主办方有关系,或者说师生关系为主要关系,我曾见到过多次的类似会议,即参会的教师人员构成中多为一个师门出身或者一个学校系统出身,这些老师的老师往往具有巨大的学术影响力能够号召这些群体来参加会议,一方面多增加一些经验,另一方面联络感情,以后能够互相扶持。还有一种是权力关系的会议,比如某个专业学院的院长论坛、某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论坛会议等等,这些人大多不仅通过学术上的成功而获得了学术体制内的权力和职位,还往往占据着这个学校这专业的领导职位,他们之间开会的目的就更明显了,学术的讨论仅仅是一个方面,要达成什么目的也只是一个方面。但是从深层次来说,他们的之间的交流和关系的建立才是会议的核心,参与这种具有知名度的论坛能够提升学者自身的影响力,还能够帮助自己学校专业知名度的提升,让更多的学界中人知道这所大学还有这些人在孜孜不倦的从事这些研究,以后有什么其他的会议别人才会考虑到请你过去作为专家。专家们也是热衷于参加这类会议,才能够形成一个学术圈子,保持自己永远是其中的一员。
我还记得之前的某学科985高校院长高端论坛,参会人员大多是学界知名的人或者是院长,也有书记参加。有一位书记比较直白地说他来参加会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学术,而是刷一刷存在感,因为像他一样的很多人在走上领导岗位后基本很少进行学术研究了,但仍然还要带学生,为学生能够发核心的论文也必须在学界露露脸。在他以前的岁月中,通过学术的成果让学术界对他有了认识,但是一旦长久没有学术的产出,就很容易被人遗忘,对于大多数研究人员来说,学术界是没有记忆的,你有科研成果产生,就会得到认可,当你不再进行研究的时候,就是该被遗忘了。
为了防止被遗忘,只有去不断的参加各种活动和论坛,学校的属性加成和职位加成能够使得一般的人对其保持敬意,比如清华北大的带有领导职位的教授更能够获得社会的重视,使得他们获得一种学术界的名气。况且在参加各种论坛的过程之中,会认识各个学校不同的学者,建立起联系之后,对于学术论文的发表有重要的作用,就国内的核心期刊来说,发表谁的文章质量只是一个方面,毕竟不似科学的实验用成果说话,人文社科的成果是靠人来进行评价的,好与坏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这本期刊为什么愿意采纳你的文章,除了质量之外还需要学界的名气和人脉来背书,一方面你的名气和声誉意味着你愿意投过去的文章质量怎么都不会太差,这是用一个学者为学术名气长时间的奋斗历程来塑造的;另一方面纵使一篇文章质量并不优秀,但为了吸引你以后会继续投稿也会采纳这篇,因为他们相信你能够有高质量文章的持续产出;
还有一方面就是关系的原因,对于许多学校学科都版了自己的刊物,并且很多能够进入核心,相互之间的投递也是保证期刊公开性的重要手段,纵使不是这样,但凭借多次的会议或者私人交流,让学界的各种期刊编辑都能够知道和认识你,自然而然事情的办成也就容易了许多。况且凭借着作者身份和单位的加成,文章被刊登出来之后被应用和下载的次数更能够证明期刊选择的合理性。这个道理也很容易明白,都是同样一种观点或者同样的一句话,写的时候要引用的最好的优质期刊的优质作者的文章,而看作者实力如何,首先就是看有没有戴帽子,有没有各种学术兼职,有没有在重要的学术管理岗位,之后才是普通的教授、讲师和博士、硕士,这是一条学术论文鄙视的链条。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博士、到讲师、副教授、教授再到各种帽子和职位,实际上就是一位学者的奋斗历程,如果再剖析来看,实际上就是一个权力的获得过程,通过学术的成功来获得权力,以权力来巩固学术的地位和成功。然后这样也能够收获大量的学生和年轻老师的赞扬与崇敬,但实际上又有多少人认真的评价过许多专家的作品,所以我也一直尽量保持我自己的评价观点,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经常所听见的某某专家学者怎么怎么样,个人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作品,有没有什么代表作品,自己判断其质量如何,才能够明白究竟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其实对于在学术权力场域活跃的学者来说,大多也是知道自己有多大水平的,唯一不知道的是自己对权力的欲望究竟有多大,对社会地位究竟有多么的看重。孟勤国教授写过一文:如何迅速成为高校著名教授?的杂文,就很有意思,也是对这种虚伪面具的撕裂,让更多的人明白所谓人类智力最顶尖的圈子中,实际上在人性上都是一样的,他们的构成是鱼龙混杂的,各种志向,有以学术为原本目的的,有以学术为跳板的,复杂的人性构成了这个群体。我说这位也真敢说,自媒体们也真敢报道,但仔细一想,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只不过讲出了“局内人”众所周知的事实,当然,也指出了部分人“发家致富”的原因。
学术场域中的一场又一场的游戏,构成了一个权力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如鱼得水的往往都是能够合理利用和把握权力的人,异见着大多不受领导重视,也难以拥有权力的资源,自然也就很难成长起来。学术的交流就是你来我往的构建社会关系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