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捉摸不透自己,像我,连炒个青菜都把握不好盐多盐少的人,偏偏对袁枚这本《随园食单》钟爱有加。《食单》这书已侍寝我多日,近来睡前总免不了读上几页,这种对食物、烹饪介绍的随笔小文,读起来仿佛吃上美食一般令人口齿生香。
初翻《食单》时,其便大大颠覆了我的认知:原来古代吃货们的精巧能耐丝毫不比今人差。《食单》罗列、记载了距今五六百年前吃货们的的烹饪技法和餐桌美味种类——多达三百多种。
而待读了《食单》过半之后,我不得不在惊诧中承认:原来,我们中国人这几百年来在吃这方面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呀。我在心里想:若将这部文言随笔小书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指不定许多人会误认为是当代最新潮的“吃货宝典”呢。
读《食单》最让我感到舒服的地方便是文辞不啰嗦、不废话、不花里胡哨,虽然偶尔有点扯淡(比如书中袁枚说看不惯人家将苹果等水果煮熟来吃,他却又在后面介绍起雪梨炒鸡肉来)。书中所介绍的每一则食单小随笔,短则十数字,多则百余字。这种写作方法,与袁枚另一部作品《子不语》如出一辙。而书中每一则随笔的小标题直接以食材命名,比如“冬芥”、“大头菜”、“素面”、“海参”等等,一目了然,亲切自然。
此外,作者还细心地将所有的“嘎帮脆、好滋味”做了分门别类,整理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食粥单、茶酒单等十几大类。
我是烹饪界的门外汉(不仅是站在门外的那种门外汉,而是站在门外三千里远的那种),我对吃向来没有要求——一个不会做饭炒菜的人,敢有什么要求。
而读了《食单》之后,我在心里自忖:如若有那份雅兴,偶尔学着整整“暗黑料理”,再以身试“吃”,也不失为一片“吃撑”之心了——想来,那也是很有意思的嘛。比如先前我学着做醋酸萝卜和醋酸青木瓜,便是为了这么个“意思”。
当读到《食单》里有文字记载道:“猪油煮葡萄,用熟猪油炒葡萄,加虾米煨之,以极熟为度。临起加葱花,色如琥珀。”于是,我心里蠢蠢欲动了起来。
文/若安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