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是指来访者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反抗性、不服从、不接受或不配合治疗、缺乏治疗动机之类的心理现象。
治疗师会用「阻抗」来诠释许多现象。
1.
事实上,在心理治疗中,当治疗师因为某些原因处理不当时,都可能用到「阻抗」一词。
比如说,治疗师对来访者生活文化(宗教、种族、阶级、性别)缺乏敏感度、将无法产生共鸣的人生理论强加于来访者、提出有违来访者价值观或人生目标的解决方案……
这时候,「阻抗」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预警信号,意味着治疗师应该停下来,承认阻抗的重要性,寻找其他方式进行治疗。
2.
对人生做出重大改变是很复杂且困难的,这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越过熟知的生活和可能拥有的生活之间的鸿沟(往往看似深渊);二是,发展更强的自我动力。
一个人如何才能有自我动力呢?这就得发展出「能够对自己人生造成影响」的自我概念。
也就是说,他觉得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动机管理自己的生活。
此外,他所处的世界对他的存在会做出一些回应,哪怕就一点点。
3.
根据维果斯基的说法,熟知的生活和可能拥有的生活之间的鸿沟称作「最近发展区」,所有学习都是因为人际合作的结果建构了最近发展区的骨干。
在这个结构中,人们可从事有把握的学习任务,逐步远离熟知的世界,接近可能的世界。
这些学习任务可以分出好多个层次来:
首先,鼓励人们分辨并指出特定目标和事件(低层的拉开差距);
其次,鼓励人们将特定的议题及事件带入现有世界的关系中,籍以产生一连串进一步的连结(中层的拉开差距);
再来,鼓励人们去回想这一连串的连结,从中理解并学习,然后因此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中高层的拉开差距);
接着,鼓励人们从这些理解和学习中,整理出能够形成生命及认同概念的具体而特定的要素(高层的拉开差距);
还有,鼓励人们根据以上的概念发展,针对特定行动形成某种预期,并鼓励人们开始执行(极高层的拉开差距);
…………
概念发展是生成个人动力的重要基础。
4.
在我们将目光从「学习」转到「治疗」时,不难发现治疗就是要建构最近发展区的骨干。
治疗中,当来访者有可能被诠释为阻抗的现象出现时,治疗师应该警觉到自己多半是并未完全呈现出建构最近发展区的技巧,或者是治疗师已经达到建构技巧的自我极限。
5.
最后,强调一点:如果来访者不知道怎么办,治疗师应该负起责任来,而不是撂出一句话——谁谁谁有阻抗——就完了!
阻抗,其实反映了治疗师的临床技巧。
(参考文献:《叙事治疗的实践——与麦克持续对话》,[澳] Michael White 著,丁凡译;《心理治疗中的阻力及应对策略》,张庭辉;《论心理辅导过程中的阻抗问题》,王小运、邓莎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当代发展》,麻彦坤、叶浩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