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一个有充足安全感的孩子,ta的内心会强大安定,将来无论遇到啥挫折,内心的力量都会让ta勇于面对。
有次,罗罗夫妇去武汉看演唱会,把六六也带去了。到了才知道,演唱会禁止1米2以下的孩子进入。六六只好待在武汉朋友家。他们离开前跟她认真沟通,过会儿来接她,完了就拜拜。接着跟朋友儿子玩。
晚上去接六六时,朋友不停感慨:这孩子安全感好足,一个人在陌生环境竟然一点都不怕,开开心心的。
一年暑假,六六刚4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农耕夏令营。要离开爸妈,与小朋友在一起待5天4晚。
她是年龄最小的,所以罗罗还是很担心,时刻准备晚上接她回家。可是老师说,妞妞很顺利。吃饭、洗澡、大睡,一点离家的恐惧都没有。
罗罗和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讨论这件事,得出结论:越有安全感的孩子越容易表现的独立。
①毫无保留去爱,陪伴
孩子小的时候,玩一会儿就会过来蹭蹭,求抱抱,抱一分钟就走了。这就是孩子寻求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因为ta既对外面的世界感到好奇,内心又缺乏安全感,所以ta会回来蹭蹭,确定妈妈还在这里。才能放心大胆继续探索新世界。
六六小时候总会这样,一开始罗罗也不理解,后来她明白后,便会每次在六六跑过来时,笑着搂住她,告诉她,妈妈在这里。或者询问她的需求,每当这时六六都会笑得很满足。
如果妈妈想锻炼孩子独立性而拒绝拥抱,并推开他。孩子会不解,会惶恐,会更不敢离开妈妈,从而越想在妈妈身边。
因为孩子幼小时,对陌生的世界会害怕,我们爱ta就要认真感受ta的情绪,让ta知道你懂ta的情绪。
不刻意拒绝,不延迟满足,带给ta安全感,帮ta适应环境。当ta内心不再害怕,自然会松开你的双手,探索新世界。
②认可,信任孩子
内心的强大和满足是将来能在生活中感到幸福的重要因素。
即便六六不优秀,罗罗依然认可她。即便表现不完美,可她努力的态度和点滴进步在罗罗看来比啥都重要。
罗罗不会对孩子有过高期许,只是充分尊重和认可她。对她努力付出的事情说yes。
因为罗罗觉得,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父母的认可更重要。从开始六六会笨拙地将小馒头塞嘴里,到她跟好朋友分享最喜欢的糖果,罗罗都会用最真诚的笑容告诉她,做的很好。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能给ta力量。
罗罗朋友A,小学五年级是班长,管班费。有次要上交班费时,却发现不翼而飞。虽然只是几十块钱,但在20世纪90年代,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笔巨款。
她吓坏了,忐忑告诉老师班费丢了。老师让她找家长商量这件事,班上的同学也知道了。恰巧那天下午放学,她饿了,去学校小卖部买了点吃的。同学看到后谣言四起,说班费根本没丢,是被她私吞了,所以她有钱买好吃的。
本是没有根据的流言,可在当时A单纯的生活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小小年纪被扣上贪污的罪名,她很惊恐,却不知道怎么解释。她家境挺不错的,平时也一直有零花钱,可仍然被人猜疑,她回家跟父母哭诉不敢去上学,好在她的父母很坚定地相信她。
父母带她去学校跟老师详谈后,先把钱垫上了,证明她不是要这个钱。然后带她回想最后一次钱装在哪里,虽然那笔钱最后还是没找到,但父母的信任和安抚给了她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质疑和挫折。而她的坦荡也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
A说,在那种艰难时刻,父母毫无保留地信任真的很可贵。所以后来即便她遇到再大的事也从来不怕,因为她有充足的安全感,知道背后有父母这个坚强的后盾。
③不要试探孩子对你的爱
一些家长会当着孩子的面说:“我走了哦,不要你了。”
“你看我抱别的妹妹了,她好可爱。”
直到好端端的孩子急得哇哇大哭才满意,才回到孩子身边。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重要性。
也许对大人来说,只是逗孩子玩的一个小游戏。但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吓唬和威胁,会严重损害他们的安全感。
孩子会认为父母的爱是不稳定的,随时可能会变。那么你再怎么说爱孩子,ta心中也不会感到安全。
2 用母亲本能温暖孩子时光
在哥本哈根旅行时,罗罗定了一套有好几个卧室的民宿。无论大人小孩,每个人都能单独住一间。
选房间时,同行的小晖得知六六和罗罗睡一间。问她:“美国孩子出生没多久就自己睡了,现在国内主流育儿观不也说,三岁后孩子要和父母分房住吗?六六已经4岁了,怎么你还和她睡一起呀?”
母婴同床的利弊,让孩子睡大床还是小床,孩子和大人几岁分房睡这种文章,罗罗看过很多。但她并没有让女儿很早跟她分开睡是有原因的,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
六六两岁多时,晚上睡着了,罗罗在她身旁没睡。忽然听到六六很清晰地说:“让我下去,让我下去,我害怕你!”
罗罗扭头一看,女儿居然正在下床。她赶紧说:“六六,是妈妈呀。”女儿仔细看看真的是妈妈,伸手说:“妈妈抱抱。”罗罗抱她坐了一会儿,又把她放在床上。她没闹只是拽着妈妈的手,时不时睁开眼看一下,小声叫妈妈.
罗罗轻拍她后背,一会儿女儿就睡了。她主张科学育儿,但有时还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养孩子。
当女儿叫妈妈时,她就在想,如果六六单独住一个房间睡小床,就算有监控,当她小声呼唤,需要一个抱抱时,她能知道吗?
分床分屋睡的好处很多,让孩子独立,家长轻松。那当孩子脆弱,害怕的时,大人能否及时发现并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呢?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回应,或许会慢慢在黑暗中习惯独自面对需求,作为一个母亲,绝不会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而在ta需要母亲的时候对ta置之不理。
所以,罗罗不会按照育儿书上,到三岁要分房,就必须遵守这个节点,她会在女儿对黑暗不再害怕,不会有压力时,自然会与她分房。
而且罗罗认为,独立性是当孩子的安全感足够时,能自然出现的事情。
故事二:
一次,小区一个一岁多小男孩在学步。忽然踩上一个凸起的石头,摔倒了。他撇嘴开始大哭。
妈妈看见,要过去安抚,被爸爸拦下:“让他自己站起来,你越关注他哭的越厉害,不要惯着他。”
妈妈说:“地面有些粗糙,我担心他擦伤了。”爸爸却不为所动,大声说:“来来来,自己站起来。”
这是小朋友哭的声音越大了,坐地上不起来。妈妈忍不住过去看,果然孩子膝盖手臂都有明显的擦伤,还有轻微渗血。夫妻俩开始互相埋怨指责。
这种事在生活中很常见,孩子摔到大哭,家长说没事不哭,揉揉就不疼了。却没有给孩子一个安抚的拥抱。没错,孩子摔一下或许不会受伤,可是皮肤底下的疼痛以及摔倒时的恐惧是真实存在的。
也许大人觉得孩子如果一哭就抱会形成习惯,从而控制住家长,以后再哭不抱都不行。
但是孩子的哭泣分很多种,有时他的确会用哭闹要挟父母,但有时是孩子真受到伤害。不能完全按书上的说法,孩子哭绝不抱,如果他真的需要父母的安抚帮助,我们还在忽视母亲本能,不信任孩子的真实情感表达,太让人难过。
当孩子真的疼痛害怕时,大人要陪在ta身边,清楚告诉ta:我懂你的感受,给予适当安抚,孩子自然会平静下来。如果这时父母只是居高临下地冷漠说一句,没事自己站起来,孩子心里该有多失望。
我们学习科学知识养孩子,是为了更好照顾孩子,而不是把ta当试验品,把ta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简单粗暴从某专家处生搬硬套来各种教育理念,然后原封不动地放在个性千差万别的孩子身上做同一实验,真的不靠谱。
根据自己孩子的独特情况和家庭教育理念,认真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后再使用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当然孩子没有那么矫情,偶尔有一些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导致什么恶果。所以做母亲一定要分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该如何做,尽自己最大努力,用母亲的本能与直觉温暖她的所有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