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城市发展中的“律”

城市发展中的“律”

作者: 一只修炼的跳蚤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17:14 被阅读0次

    在学习城市规划的短暂的时间里,我就我目前所了解的信息在头脑中所构化的初级印象而言,我感受到城市的发展一直遵循着某种特殊而神秘的律动。当然,不仅是城市,而是世间的许多事物的运行并非杂乱,反而在它的深处是极为有序的。
    我举几个我所感受到的例子。

    01 关于城市规模的律

    我们近几年常讨论一个关于城市规模的理论就是“位序—规模法则”,即一国首位城市人口是第二位城市人口的两倍,是第三位城市人口的三倍,第n位城市人口的n倍。
    有没有一种很奇异的感觉,为什么世界各国会出现这样相似的城市规模分布现象呢?更为称奇的是这种现象尤其出现于历史悠久,条件复杂,经济发展处于动态平衡的国家中。
    其实不仅是一国,缩小一点范围研究长三角如何呢?以上海为首位城市,如果能做出来一份点差,我觉得这个结果很有可能也是与位序—规模法则揭示的现象一致。
    那么问什么选择长三角而不是京津冀呢?
    因为我觉的如果换做京津冀的话,人为干预太多,很有可能在短期内抹杀这种自然现象的作用。因为北京做明显的一点是一种行政力量干预造成的一种非自然经济繁荣,最明显的而体现就是北京的产业以服务业为主,相比长三角以工业为主。明显工业对腹地的带动性是远远高于服务业的,也是真正创造价值的实体。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如果我们能给经济更大的反弹空间,减少对它运行规律的干预,会不会让它回到一个他自己的轨道上,而他自己的轨道是简单不费力的,也最科学合理和可持续。我们不妨用极限思维设想一下。
    事实上,就我对经济的肤浅认识,我总觉得就连市场经济中周期性经济危机也是一种必经阶段,这个规律映照的是圣经中安息日的规律。按照工业化思维我们可能很难接受安息日的观点,因为工业思维是要不停的扩大规模延长工作时间,不停的突破创造的价值总额。
    然而,我们如果不花一点时间来处理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给经济以自我反刍的时间,那么当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它会比以往更甚。因为它已经积食太多,难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节食来自我消化,它需要呕吐或者其它更激烈的方式。
    所以按照朴素经济学,被压抑的早晚要爆发,积累的越久,倒塌的就越激烈。
    反过来,藉着说城市的规模。其实从最本质上说,城市是规模经济的产物,所以刚才一直在说经济,其实城市的规模不过是经济的外在表现。位序规模法则作为一种城市规模分布现象已经得到了印证,按照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一致关系,我们也可以推断,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中,位序规模法则揭示的城市规模分布现象就会表现的更清晰。这有必要去做一个调查来论证一下,如果可以得到验证,那么就可以认为经济周期的律与城市规模分布的律具有某种联系。

    02未来城市必然回归田园城市和乡村社会

    其实我觉得有些东西不用讲出来,我们也能慢慢达成共识,但是作为学术研究,我们还是有必要把共识明确的而表达出来,以防之我们的研究出现偏离。并且也时时回望我们的共识来判断我们当前的方向是否偏移。

    田园城市
    这些共识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回归于人类天性中对自然的亲近。
    钢筋水泥森林铸造的城市既不符合人堆生态环境的期望也不符合人体的健康和为规律,所以我们在城市中生活越发不舒适。而居民有些东西是不好表达的,但是从人口一直稳定在胡焕庸线的东侧,人口流动越发上东南沿海移动。大城市中心出现衰落,郊区化现象显现,等等实例中可窥见一斑。
    三千年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句话揭示的其实也就是律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或者认识到了却充耳不闻,那么我们就可能损失很大,因为规律才可以让我们认清方向。
    好像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即使这么明显,我们还是造了许多的形态规格相似的钢筋水泥之城。我觉得方向性的问题,就是价值标准没有坚持好。

    乡村社会
    另一个关于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律是回归乡村社会。
    人在心灵深处是有社交需求的,社会性是人的第一属性。而在城市之中,很多时候由于外在条件的限制比如高层住宅,比如缺乏开敞舒适的公共空间,比如生活压力等原因,人们之间很难复制乡村中的熟人社会,久而久之,被压抑的社交需求就可能变相的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比如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这些也许并不完全是我们城市规划者的责任,这包括的方面确实很多。但是建设一种便于人们交流的环境是我们能做的,有时候场所的作用就如同盛装水的容器一样,水本来是无形的,但是容器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
    所以,如果我们能首先能创造出一个好的场所,让生活其中的人们可以感到安全,宜居,舒适和放松,那么我们就为这种乡村社会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土壤和环境,我们所期待的好的现象也将在这里慢慢生长出来。
    其实我们今天倡导的TOD模式将有可能塑造出这样的社区环境,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400到800米半径的步行社区,在街区内建设集教育,医疗,办公,居住等多种职能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这种思路下的城市建设,小而紧凑,街区之间动态平衡(因为到那时已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每个街区内重视生态环境,设置适宜居民活动的开敞空间,慢慢去营造适宜社交的场所。

    其实不管是田园城市还是乡村社会的回归都是以人性的需要为指向的,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大方向。我们说城市规划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城市发展是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的,的确,一个城市的文化往往是经历几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比如北京)才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坚持不触碰,不违背这些方向性的律,免得惊扰积年来形成的珍贵的城市文化。

    总结:
    总体来说,我认为我们应该明确城市是为人而建,人们在城市中从事社会活动。城市的发展正如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一样,它有自己产生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该明确并持守住一些规律性的指向,并且减少过度的人为干预,给它自己反刍的时间,这样城市的文化才会慢慢显现出来,并且是自然而然的。
    其实如果我们对规律不能很好的认识,有一个可能性就是,是否是因为我们站的位置不对?我觉的这值得我们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城市发展中的“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px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