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年龄的群体。在这群体中,学生交往密切,互通信息,获得了群体对社会、学校、家庭等周围一切人与事物的一致性见解,并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同辈群体中的学生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相近的兴趣爱好使之形成共同的行为倾向,而且由于有强烈的交友需要和避免孤独,他们容易做出某种忍让以求团体认同,因而群体中的各种行为最能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
主观能动性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从教育的角度讲,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要求,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所讲的东西也就不会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主观努力。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任何人在世界上都是有价值的。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
在认知方面,初中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人生、事业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重要的选择。这使青年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
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面对青少年,任何教育上无能为力的消极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青少年可塑性极大,他们的知识、能力、观念、品德、行为习惯都在形成之中,处于易变的阶段,有容易接受不良影响的一面,更有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积极上进的一面。
教育法规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四个方面: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是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有人认为,教师只需要熟悉自己所教的内容,没有必要具备高深的学问,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对于所教的内容,不仅要广博,而且要精深,不仅要弄懂吃透,而且要灵活运用,更要成为自己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一部分,即成为自己精神财富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够把所教内容放在更为广阔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上考虑,才能够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举一反三。
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有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基本环节。
课外辅导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二是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辅。包括补习、答疑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