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彦青
初春的华北平原武强县,到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景象。走进这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整整齐齐的蓝色光伏电板,一架架青翠欲滴的蔬菜大棚,一只只膘肥体壮的牛羊鸡鸭和农民家中那一张张灿烂如花的笑容……这是武强县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后带来的新变化,也是农业银行武强县支行助推金融扶贫、履行社会责任和谋求转型发展的缩影。
一
金融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农行武强支行全体员工坚持服务“三农”市场定位,不忘初心,心系于民,积极探索扶贫富民长效机制,努力开创金融扶贫工作新局面,确保把“金融扶贫”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身上,奏响了“金融精准扶贫”富民曲。
在农行武强县支行的会议室里,一张约3米高2米宽的武强县金融扶贫图谱张贴在墙上,武强县每个贫困村的贫困情况、建档立卡户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分布情况、金融扶贫措施等内容一览无余。为做好这张图谱,武强县支行的同志们从基础工作开始,牺牲了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实地走访了武强县94个贫困村、3649户农户家庭,全面掌握武强县的扶贫底数。金融扶贫图谱明确了扶贫目标、帮扶路径、工作措施,实行挂图作战解决了基层金融精准扶贫“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的困惑。
二
为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2018年底王彦青同志任武强县支行党委书记、行长以来,迅速调整了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王彦青同志亲自任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各司其职;将年富力强的大学生和业务骨干,充实到金融扶贫第一线,增加扶贫力量;成立了“金融扶贫党员先锋队”和“金融扶贫青年先锋队”,发挥党团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这两个先锋队利用节假日调查走访2316人次,遍及全县6个乡镇、94个贫困村、3649户贫困户,为金融扶贫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帮扶群众彰显风采。“谢谢,谢谢农行好心人的救助…….”张强握着手里的钱,眼含热泪激动地说。张强的父亲张庆台曾因车祸开颅留有后遗症,作为全家5口人生产、生活“顶梁柱”的张强,却不幸在2010年又患上了白血病,四年多来,为治病多次住院,不仅花光家内的储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几十万元的外债,家境步履艰难。正当张强一筹莫展时,收到了农行送来的10000元救助金。
原来武强县支行的同志们通过驻村扶贫小组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决定帮助张强先解燃眉之急,举办了献爱心捐款活动。于3月24日与河北隆尼施钢琴有限公司经理共同来到患白血病的村民张强家里,把武强县农行干部职工捐款5000元和钢琴公司救助的5000元救助金共同交到患者张强手中。
武强县支行对这个因病返贫的特困户给予多方面的救助,连续两年对张强进行了捐款救助,共计两万元,逢年过节必到张强家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须品进行慰问,鼓励张强要坚强面对病魔、树立生活信心。
捐资助学显真情。“关注农村贫困家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我们发起金穗捐资助学行动,希望通过农行全体职工的爱心,点燃这部分同学对美好明天的希望,就像武强大地上的小树一样,虽历经风雨,但依然坚强乐观、积极向上,追求参天的梦想!”2016年3月22日,武强县支行一位普通员工在武强县第三中学的“金穗惠农捐资助学”仪式上这样说道。
三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在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农业银行武强县支行的同志们坚信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要想从本质上打赢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必须把知识改变命运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武强县支行党委曾多次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部署会上强调,要加大对武强县贫困户孩子在教育上的帮扶力度,把扶贫资金用“刀刃”上,坚决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走上脱贫奔康之路。
武强县贫困学生求学难的问题,一直牵动着农业银行武强县支行干部员工的心。多年来,为改善武强县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助贫困学子完成求学梦,在武强多所学校都留下了张宁同志助学献爱心送温暖的身影。目前已连续两年组织全行职工参加“金穗惠农捐资助学”活动,向武强县第三中学的贫困学生捐款20000元,帮助这些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继续完成学业。
为了把握“治穷根”的大门钥匙,张宁同志通过尝试,探索出产业扶贫模式及合作扶贫贷、光伏扶贫贷两种特色金融扶贫产品,使金融扶贫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2016年以来,支行党委切实把金融扶贫工作做为头等大事来抓,带领全行员工实实在在地开展工作,不断加大金融扶贫贷款投放,成效显著。2018年9月份前,全县仅农行一家发放了精准扶贫贷款。截至2020年7月底,各项贷款余额8.5亿元,较2015年末增加6.5亿元;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8亿元,占全县扶贫贷款的97%;累计带动贫困人口7251人脱贫增收,占同期全县脱贫人口的41%,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农业银行武强县支行也成为了全县金融扶贫的排头兵、主力军。
四
产业扶贫托起农户致富梦。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是武强县支行探索出的的一把扶贫新钥匙,被称为“富源模式”。这种模式融合了银政企三方,由农行对当地产业龙头企业富源牧业给予5000万元信贷支持,利率按照基准利率发放;由扶贫办贴息,富源牧业每年拿出200万元反哺贫困户,实现稳定性的脱贫。富源牧业是蒙牛乳业的子公司和蒙牛乳业上游奶牛养殖场。在扶贫过程中流转土地9916亩,每亩每年1100元。此外,富源牧业还吸收了贫困户就业21人,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的工作问题。截至目前武强县支行为富源牧业投放贷款1亿元,通过产业反哺、安置就业、土地流转等形式带动5681人脱贫增收。2018年该模式被确定为农总行金融扶贫十大模式,并成功入选河北省金融办金融扶贫案例库。
吴俊曼是富源牧业的一名员工,也是武强县大王庄村建档立卡的一名贫困户。自从家里两亩多的土地被流转之后,她就来到这里打起了工。“每月能拿3400多元工资,公司也给俺上了‘五险一金’,年底还给了3、4千的土地流转费用,脱贫致富就在眼前了!这都是张宁同志帮俺们的啊”吴俊曼高兴地说。
乐器扶贫奏响金融扶贫致富曲。“产业扶贫是武强县金融扶贫的重点。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拔穷根,脱贫效果才能持久。”农业银行武强县支行党委书记、行长王彦青这样说。除了富源模式之外,乐器扶贫也是武强县支行扶贫的一把关键钥匙。扶贫不是解决一时之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才是致富之源。武强县乐器文化产业底蕴深厚,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西管乐器生产基地,发展前景广阔,被评为全省文化产业“十强县”中国武强乐器产业基地被评为全省“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武强县农行高度重视,经过多次开会研究、到基层调研、走访贫困户,创新了扶贫工作思路,发放了政府增信机制下的乐器产业扶贫贷款,闯出了一条乐器文化产业助力脱贫增收的精准扶贫新路。2018年农行武强县支行创新推出了“乐器扶贫贷”。该模式以西洋乐器产业为依托,由农行直接向贫困户每户投放5万元,引导贫困户购买机器设备从事乐器加工,由核心乐器生产企业负责原材料供给、技术支撑、产成品销售等服务。对于核心企业来说,无需资金投入便扩大了生产规模;对于贫困户来说,可以实现可观的生产收益,使贫困户获得稳定分红和工资收入,可实现当年见效、整村脱贫。
昔日的黑土地奏响了西洋乐,长满手茧的大手敲起了键盘,变成了具有精细生产工艺技能的乐器产业工人。截至目前,农行武强县支行共发放政府增信机制下的乐器产业扶贫贷款44笔,208万,累计带动44户、134人脱贫。
其中就为武强县谭封庄全部18户贫困户中的16户投放贷款80万元(另外两户为五保户,由政府兜底),实现了当年支持,整村脱贫。
走进位于武强县周窝镇谭封庄村博烨乐器扶贫车间,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工人们正在马不停蹄地加工乐器配件。村支书闫小旺指着一台台自动化的加工机器说到:“农业银行给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5万元‘乐器扶贫贷’用于购买机器,这些机器生产的乐器配件销售后,每年可为贫困户提供固定资产收益5000元。贫困户在这里上班,还可获得工资收入。”正在生产长笛配件的贫困户贾小双告诉我们:“丈夫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她不能外出务工,现在好了,每月大概能有2000元工资收入,生活有了保障,还方便照顾病人。”原来贾小双的丈夫闫大雨因患有脑梗,行动不便,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家中还有一个离异的靠打零工生活的儿子。家中有4亩地,以前仅靠种一般农作物为生,家庭收入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武强县农行的帮扶下,利用乐器产业扶贫贷购买机器设备从事乐器加工,每年可获利润5000元。同时贾小双也是分布式光伏的贷款贫困户之一,光伏发电每年至少带来3000元利润,两项收入相加,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五
光伏扶贫让屋顶生“金”。在武强县北代乡韩庄村,村民对武强农行的光伏扶贷款赞不绝口:“感谢农行的好政策!”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说,自己一年种地收入才1万多,孩子在读研究生,一年的学费就要七八千左右,妻子体弱有病干不了农活,这个贷款一年给我们分红3000元,这笔钱作用很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详细了解光伏发电情况,农业银行武强县支行的同志们亲自到贫困户家中,不惧危险,登上屋顶,真真正正考察光伏发电设备的情况。通过办理“光伏贷”,利用贫困户的房屋坡顶资源,发展光伏发电产业,让屋顶生“金”。
金融精准扶贫,农业银行先行。这不仅是武强农行金融精准扶贫的一句口号,也是武强农行坚决贯彻落实“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总体要求的政治站位,更是支持精准脱贫的庄严承诺。在党中央的带领下,武强农行趟出了一条金融精准扶贫的新路,“精准滴灌”着贫困农户,帮助一个又一个的农户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脱贫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但农行武强县支行的同志们不仅有蓝图、有措施,更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心和决心!一场决战贫困的攻坚战,正在华北平原激战犹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