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图医生>算是除了<行医记>之外我看过的第二本跟医学相关的书籍,其实书的内容跟写法和<行医记>很像但看行医记的时候没什么感受,而看阿图医生时还是有一些很明显的不同的感受的。
阿图医生是围绕着为不同病人治疗不同的疾病而展开的,在探讨疾病之外还探讨了医疗系统相关的话题。
看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到了医生、医学本来的、真实的样子。
可能是信息的不对称的原因也可能是救死扶伤的人设,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医生和医学是神圣而又无所不能的。从来没有想过其实他们肩负比一般人、一般职业更多的不易,他们的技巧和信心也需要从经验中累积而来的,他们也是需要不断练习,只不过有一点不同:他们需要用人做练习,需要在实际的活人身上练习。
而练习就会有风险,就会有人因为练习而受到伤害,谁来当这个小白鼠但不练习永远没有办法进步。
以前我做产品时候经常会遇到:用户体验不管是用户还是产品经理好像谁都可以说两金句,但却很少有人了解商业模式,商业变现。
但其实每个产品最后可能都在做一件事情:
在用户体验与商业变现之间做平衡,这个很像医院在给病人最好的照顾与给新人增加练习机会之间做平衡一样。
只是如果产品平衡打破了,最多就是用户流失了,而医院的平衡打破了就会死人。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第一次接触到医学方面的讯息是我是2014加入了一个做育儿类的创业项目,项目的初衷是以美国儿科协会的育儿百科为蓝本为宝妈们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与理念。
在做整个项目的过程中慢慢会对医学有一些认知,后来因为一篇<流感下的中年>看了棒棒医生的<行医记>当时隐隐约约的感觉:
医学并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而是一个时刻变幻、难以琢磨的知识系统。
现在在看阿图医生总是不禁在想:人体是一门科学的嘛?人体遵循着科学的运行规律嘛?
如果不遵循,那我们如何用一门科学的系统去解决一个非科学系统的问题呢?如果遵循,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各项生理指标都很正常但依然还是有问题的病例呢?
比如书中提到的疼痛、红脸、恶心,很多时候这些症状都无法通过现有的医学得到有效的解决,找不出原因;但是它们却可以通过心理作用与意志力得到有效的解决。
这些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生理疾病,它并不遵循现有的医学判定标准,它更多是心理问题。
而糟糕的是现在有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这就会导致更多因心理问题引起的生理不舒情况,这势必会给未来的医学带来更大的挑战。
而指望心理学也是很有压力的,在费希纳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之前心理学都不能被称为科学。
当你了解了这些之后自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
医学不是万能的,它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或者说每个人都应该把医学从神坛的认知中放下。
当我们对于医学有个正确的认知,我们才能更好的管理我们的预期,这些对于患者和医生或许都是一件好事。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有一个近乎普世的道理:人只有自己能救自己,别人都是起辅助作用的,有些时候觉得它也适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人体太过复杂,相同的症状,不同的医生不同的医院给出的治疗方案有时也是不一样的,把医学从神坛上放下来,放过医生也放过自己。
读这本书第二个感受就是理性与感性。
很多人应该都没经历过什么重大疾病不需要做什么艰难的决定,小病按医嘱做就行了,但是或多或少可能都在电视上看过:病人病危,医生已经给出了治疗方案,一家人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场面很让人焦虑,但其实最早病人并没有决定权,所有的决定权都在医生手里。
医生决定一切,决定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因为他们是专业的,受过训练的,对病情最了解的,在这些方面病人是无法比的,而且很多人在生病的时候往往因为身体状况不佳、精神疲惫、容易生气、心烦意乱或情绪消沉,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
但这种情况,在凯茨1984年出版的一本书《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沉默世界》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他在书中对医生决定一切的传统做法提出质疑与批判,凯茨医生认为病人是可以自己决定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且也应该由病人自己来决定。
知道这种改变其实还是挺吃惊的,就是那种你原来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其实是经过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但细细想来就会释然:
医学是严谨的、系统的、理性的,但人并不靠着理性生活的,经济学人理论的现状应该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点。
当理性遇上了感性,当治疗方案遇上了价值观,决定权就由医生转移到病人自己手中。
虽然我们不是靠理性活着的,但我们现在学习的很多东西又都是告诉我们,培养我们的理性的思维以此来对抗我们天生带来的不理性。
按世俗的标准来看那些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是否都是在这方面做的很好的人,那如果以此做为一个标准或目标,人类的进化是否也会变的越来越理性呢?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