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瑟的冬天终于在越来越明媚的阳光中渐行渐远,留下失去寒意的空旷街道和偷偷冒着新绿的行道树。
当街角的地砖缝中,钻出第一颗嫩嫩的新芽时,我的脑海中仿佛唱起了春天的歌谣。
然而,这个春天并不平凡。
温度在冬与夏之中交替,若不是那些新绿的提醒,忽冷忽热的气温一度让人遗忘——原来还有“春”这个季节。
站在阳台上,我望着花盆中的黑土,那一片黢黑上没有一点绿意,上个星期种下的种子迟迟不肯发芽,是还在对这个春有犹豫吗?
我的心中不禁忧虑起来:照这架势来看,今年莫不是要跳过春天,直接到夏天了吧?
楼下珠宝店外转角的夹角处,是我上班必经过的地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拖着笨重的身子在这里摆地摊已经好些年了。
每天早上她都会背着一个破旧的竹背篓缓慢地走过来,然后将一张发黄发腻的大塑料布摊开放在地上,再在上面摆满各种陈旧的小物品:从脏兮兮的绒毛玩具,到古旧的文具,再到鞋垫、老式的钩针……
每次她都弓着腰将它们从背篼中取出来,再一件件地摆在地摊上,她的动作很慢,很吃力,摆上几件便要歇一歇,然而她却显得是那么的虔诚,有时候还跪在塑料布上,伸长手臂调整着东西的位置。
等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她又会一件一件地将东西收起来放在背篓中,动作一如她摆出来的时候那么缓慢,最后,再踩着夕阳的余晖,背着背篓蹒跚地走过街口,消失在人群中。
说真的,我很不明白老太太在这里摆摊的意义,位置虽然不错,但因为东西陈旧顾客并不算多,偶尔有路过的人买一双鞋垫,其它东西几乎无人问津。
她的摊位前,驻足更多的是来找她聊天的老姐妹,和一些穿着蓝色制服的城市管理者。
这个城市的蓝制服在我很小的时候是没有看到过的,那时的小县城不大,街道总共就只有那么长,对于临街面横七竖八的摊点,各个单位几乎都是自扫门前雪。
至今仍记得在单位上主管安全的六舅对幼时的我说:“走,带你去门口掀摊子。”
掀摊子,是当时的普遍做法,对于乱摆放的摊点,一律掀翻了再说,越是厉害小贩们越是不敢再在单位门口乱摆。
可我好歹读了几天书,接受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心里对于掀摊子一事自然是拒绝的,却也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街头巷尾出现了城市管理者统一规划和协调商贩的位置。
他们大多体格强壮,看上去满脸横肉,但凡有收缴训斥一类的行为时,我脑海中浮现的就是“掀摊子”一词。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街头的城市管理者都变成了一些斯斯文文的女人了,一改以前五大三粗的形象。
老太太的摊位前似乎有一个固定督促的蓝制服,个儿不高,身形苗条,手里总是端着一个粉色盖子的水杯。
她总是和老太太说着一些什么,可老太太却是一副爱搭不理的模样。
轰轰烈烈的创卫活动开始了,大街小巷上戴红袖章的人也多了起来,他们齐心协力地清扫街道,冲洗垃圾桶,指挥商家调整店面外的装饰和摆放,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老太太的摊子前自然成了重点关照对象。
有好几次我看到这蓝制服和一些穿同样服装的人围着老太太,似乎挺着急地和她说着什么。
说什么呢?约莫是说这老太太的摊位不合规,劝说她离开这里吧。
这会被强制收走吗?这老太太以后的生活怎么办呢?
老太太在这里摆摊,似乎把这里当成了家一样,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她在这里的身影。
哪怕冬天再冷,老太太也是大袄子一穿,披巾帽子往头上一戴,笼着双手缩在一根小板凳上,看着着实让人心酸。
每天上下班路过这里时,我顺耳听到了不少人和她攀谈后的信息。
“自己一个人,孩子在外地,很少回来。”
“不想给家里人增添负担。”
“挣点小菜钱。”
……
渐渐的,我从众多听来的答案中拼凑出了老太太的生活情况,心中不由对她生出了同情。
可这样越摆越宽的摊子确实影响了市容和行人,也难怪这次创卫活动,她这里成了重点照顾的“钉子户”了。
果然没几天,老太太的摊子就不见了,我心里一阵唏嘘。
老太太以前所在的那块空地,冷清清,从前那三三两两爱去她摊子上聊几句的其他老太太也不往那里去了。
我心中越发肯定起来:老太太怕是已经被驱离了吧。
走在边宽了的夹角旁,风呼呼地从耳边跑过,让人觉得这个春天姗姗不到的城市依旧很冷,忍受带着冬季的严寒。
那天早上,我又一次路过这里,刚转角,不曾想老太太佝偻着的身影一下子进入了我的眼帘。
她的行动依旧迟缓,费力地打开墙边的一个暗格,从里面拿出了自己的背篓。
咦,这里怎么有暗格呢?
更重要的是,老太太怎么回来了呢,她不是被驱离了吗?
她的摊位看上去比之前缩小了很多,曾经大大的方形垫布,现在变成了白色的长方形形状。
货摊上的老物件也少了很多,取代的是更多实用新颖的小东西。
她旁边的不远处,依旧是那蓝制服,手中握着那粉盖的杯子,正在和老太太说着什么。
我心中暗想:这老太,胆子挺大,还敢搬回来,怕不是东西都还没有摆上,又要被驱赶了吧。
我的好奇心拉满了最高值,竖着耳朵,磨蹭地往他们那方向走着。
“看吧,老太太,这里放你的背篓还不错吧,能上锁,也省得你每天背着来回走了。”
蓝制服面无表情地说着,声音低低的,柔柔的,话里的信息却让我大吃一惊。
原来这暗格是给老太太专门放背篓的。
老太太一边将背篼中的东西往外拿,脸上的皱纹一边像涟漪一样荡漾开去。
“好,好,谢谢,谢谢。”老人没有其它的多余的语言,只是笑着,反复念叨着这几个字。
“婆婆,不用谢啦,刚好想到环卫工人放工具的这里还有空位,这样协调一下你就不用每天背着背篓来回走动了。”蓝制服依旧是轻声回答着,仿佛这并不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然而从老太太的笑容里不难看出,这么一件小事对她来说是多么重要。
“婆婆,您这样铺地纸也看着好多了,谢谢您前几天配合我们的检查工作。”
……
听着他们的话语,我心中以前“掀摊子”的刻板印象消失不见了。
他们还说了一些什么,越走越远的我可惜已经听不清楚。
街头的树枝上嫩绿越来越多,缕缕和煦的阳光照射着,反射出点点金光。
回忆刚才的场景,仿佛有一圈圈的涟漪在我心湖中荡漾——这个转角并不寒冷,城市的街头依然有温度。
生活中总有这样平凡而又可贵的存在,他们用自己的温度温暖了城市,幸福了他人,如同春风一般带着希望的种子,将世间变得更加美好。
路边花坛里一片绿意中已点缀上了朵朵含羞带怯的小花,朝气蓬勃地唤醒着大地的生机和美好。
如此的美好已悄然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些对于春日的憧憬和追求似乎也在不远的地方向我们招手呼唤。
也许春并没有遗忘城市,遗忘大地,而花盆中的小种子们终将能成功突破重重障碍,在一个令人意外的日子中成长起来……
你瞧,如此看来,春天的希望还会远吗?
本文为首发原创,参加齐帆齐商学院2023春季征文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