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曾说,北平之秋便是天堂!就在立冬前夕,我们冒然闯进这让人迷醉的天堂,开启为期一周的学习之旅。
我是一个不愿多探究竟的人,凡事只求简单,如此世界清净了,心也就安稳了。每日,即便收获丰盈,感动流涕,我也不曾写上只言片语,实在缺乏勇气去表达那些触动心弦的感受。
今天,结束了。
突然觉得自己该写点什么,不为完成任务,纯粹想留点记忆。待到有人提及此事,也好为“想当年”提供点佐证。
思考一: 校徽
不同的是,第一天发了一枚校徽,我们各自佩戴上,倾刻间,深处的记忆冲撞了出来,那是学生时期的自豪,是一种砥砺前行的力量,如今已被封存。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连封存这段记忆的机会都丢了,我常感叹,为何现在的学校都用校牌替代了校徽?校牌是个人,校徽是集体,是尊重个性的体现?还是校园文化的缺失?
何为文化?太复杂了,我说不清。但我知道是由多到少的兼并和由小到大的融合而形成的,换言之,它是有渊源、有过程的,是渗透到骨子里的。今天拍脑袋,明天起草一纸文书,后天对照条目大搞活动,美其名曰特色。这是本末倒置,甚是可悲!
思考二: 课堂
我们有幸走进广渠门中学和清华附小,两所学校都安排了课堂观摩,我在广渠门中学听了初一数学,不想多作评价,因为我尚在圈里,很难看得真切。在清华附小听的是语文课,因为外行,也就不存在技术性问题,所言皆为感受,不承担对错之责。
内容是苏轼的诗二首,我很欣赏上课老师带入式的教学,虽是借班上课,却是无痕地带入,于是孩子放松了,展现的精彩让人羡慕不已!老师引导孩子感受诗中的意境,孩子们随着音乐穿越了时空千年,与苏轼泛舟西湖,体会诗中词句的含义。
王建宗教授提问:体育课教学注重的是技术,还是知识?多数老师的回答是技术。对这样的结果我一点儿不觉得奇怪,就算是数学,定位在技术层面,而忽视知识发生过程的课堂比比皆是,遑论体育。
我们要教给孩子知识,还是教会孩子学习?
思考三: 考试
命题人要考查孩子的素养,希望以此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让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孩子的素养提升,减轻孩子负担,多美的愿望啊!
事实上,罪魁祸首是分数论,而非考试形式。试想,若没了复习方向,是增加了孩子的负担还是减少了孩子的负担?看看各级各类自主招生便知道了答案。
课堂教学演绎、学生课堂理解和考试评价形式,三者一体,岂能靠一者通全局?
思考四: 艺术
科学与艺术相融,道出的是一种理念。许多科学家都懂音乐、美术等,或许更多的科学家不解风情。现在的孩子都学艺术,却未见大家。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并非都有艺术细胞,顺应天性,方得始终。但却没有家长能任孩子自由成长,各类贴着成功标签的枷锁不断地戴在孩子身上。
数学老师中有喜欢写作的,语文老师中有喜欢唱歌的,英语老师精通历史,历史老师爱好发明……这是真正的爱好,也定是特长,这难道不算相融?
思考五: 小草
培训汇报分组进行,我在初中组。大家策划将初中教师喻为山腰的小草,用演讲和歌舞的形式展示。高中如山顶的劲松令万人仰慕,幼儿小学如山脚的鲜花美丽绚烂,初中便是小草平凡无奇。
我们总是接受拷问,在素质与形式中挣扎,如同房子的接缝处总易漏雨,初中确实不容易。
看淡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棵山腰的小草,待我染绿山岗,定是教育的春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