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与自知,自然会在复杂纷纭的世界里明心见性,进退自如
【赏读】
作者好砚,爱砚成癖,然平生收集,不过十方,遂自号为“十砚主人”。日常无事,将砚一一搬出,置于几上,“兀傲相对”。兀傲者,高傲倔强之意也,用在此处,颇为独特而传神,可以想见作者心满意足之态。人对石砚而兀傲,是因能拥有此砚而自豪,故吟哦自得,石砚对人亦兀傲,是因石质本坚,砚品本高。南宋词人辛弃疾词中有句云:“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此情此理,与之相似。
作者爱砚,爱得有个性。一不贪多,十方足矣。二是专一,除了砚癖之外,身无长物。三不求必是佳砚。友人来参观,指出这些砚都非佳品,一般人听闻,难免沮丧。作者却不以为然,并随之讲出他的一篇道理来。
物无定论,前代爱砚的名人、文士,对砚品的佳劣本来就众口不一,很多只是出自个人爱好,不能拿来作为唯一标准。我爱砚,爱的是这块砚本身,并非只爱石砚之中的佳品。如果喜欢就要获取其最佳,那么,世间珍奇的好物就太多了,何止砚这一种?而珍奇玩物是足可爱,但非有财有势者很难得到,于是就引诱得人想尽办法,甚至巧取豪夺---我们不妨把作者的这层意思打个比方来理解,比如恋爱,我们会爱一个人,爱的是正好被自己爱上的这个人本身,并非世间最优秀的,或被众口交赞的那一个。所以,不管是恋物,还是爱人,适合自己,与自己投缘的,就是最好的。人要懂得适心知足,不为虚荣与占有欲所控制而迷失本心。
下面,作者进一步阐明了自己与这十方砚的相知相得:以我本人的资质,本不足以去追求占有最佳的砚石;而这些看似乎平凡的砚石,托付于我这样极有自知之明、爱好专一、并不奢望拥有其他更珍奇贵重之物的人,因此得到钟爱与重视,这不正好是各得其所,相宜相适吗?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二者皆极不易。当真正做到知人与自知,自然会在复杂纷纭的世界里明心见性,进退自如。作者在此虽是讲自己的砚癖,其实更是抒发为人处事的道理,自谦的口吻背后,藏着的是一种有原则的淡泊,有智慧的坚守。
砚石品种再珍稀,石质再佳,雕工再精美,究其本性,为文士所必需之案头物。中国人传统上强调“文以载道”,更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之说,作为辅佐“文道”的文房四宝,被赋予了美好的品德。其中砚更在其功用之外,增添了许多的象征意义。
北宋唐庚的《古砚铭序》中道:“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记,砚之寿以世计”。砚,也是最能传世的。我们今天还可见千年古砚,而古墨、古笔却难有了。故作者将此十方砚,视为非物质财富的传家宝,期望儿子能继承父志,以诗书德行传家。这十方并非上佳品质的石砚,便在这世上具有了独一无二的价值。
《明史*陆树声传》记载:“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与徐阶同里,高拱则同年生。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为居正所推,卒不附也。”陆树声人品正直,富于政治才华,为朝野所重,然并不贪恋权位,对几任权相的招揽皆婉言谢绝,恬然而归故里。一来深知政坛风波之险,二来本性淡泊,并非好强争胜、功名心强烈之辈。这也是他自知知世的过人之处。
编摘王这么《雅人有深致》
人物简介
陆树声,陆树声(1509年-1605年),字与吉,号平泉,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晚明官员。家世业农,从小种田,暇时苦读,嘉靖二十年(1541年)会试第一,得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因父亲病重回乡,服丧三年。其后数次辞官,又被起用为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国子监主管)。陆树声管理严格,亲拟学规条教十二章,训励诸生,为朝廷所看重,提升他为吏部右侍郎,树声以有病推辞。穆宗即位后,再次相召,仍不就任。奇特的是,他淡泊名利,屡次辞官,却使他的名声愈来愈响亮,人们更想请他入朝任职。神宗嗣位后,派使者到家拜陆树声为礼部尚书,以示礼遇,陆树声力辞不得,始赴任。
陆树声返回朱家角后,闭门谢客,安度晚年,九十七岁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平泉题跋》、《耄余杂识》、《长水日记》、《陆文定书》等。
��m��������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