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

作者: 离离风翼 | 来源:发表于2024-01-01 06:43 被阅读0次

    《富春山居图》被列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有人称赞它是“画之兰亭”。

    这幅画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所作,此后一直被历代收藏家争相收藏。

    明朝末年,私人收藏家吴问卿更是把它视为珍宝,还专门建了一座“富春轩”,就是为了陈设这幅画。

    吴问卿临死的时候还对这幅画念念不忘,竟然要求把它焚烧作为陪葬。

    幸亏他的侄子手疾眼快,从火中抢出了这幅画,可惜已烧成了两截。

    后来几经辗转,这幅画的前半段《剩山图》被收藏在浙江博物馆;后半段《无用师卷》则被带到了台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6月1日,此画在台湾合璧展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富川山居图》以浙江富春山为创作题材,将画家的精神世界融入到了笔下的山水之中。

    先看第一部分:《剩山图》。

    剩山图

    画作开头便见一座高山直冲云霄。犹如交响乐,开首便是最强音,让人精神一振。

    接着,林木葱郁、屋舍错落、江水平静、远山依依,节奏又舒缓了下来。

    我们把目光集中在《无用师卷》上:

    无用师卷

    上图以最下方为右侧开始。

    无用师卷·局部

    江岸边的山丘上,树木三五成群,林间可见几座屋舍,遍寻不见人影。

    只有近景屋舍的一侧露出半条船和半只竹蒿。

    画家用捉迷藏的方式告诉观者:人在这儿呢。

    向远看,江与天之间可见淡淡的远山。

    无用师卷·局部

    缓步向前。山丘不见了,远处几棵枯树,枝杈随意地生长着,自在、闲散。

    远山也渐渐消失了。

    无视乾隆御笔。想象一下,那里只有江水茫茫。

    无用师卷·局部

    顺着坡地来到一座高山前。山峰高耸,却不是北方高山那样冷峻陡峭,而是缓缓的升高。

    再看两侧山坡,被雨水冲刷得一条条的,应该是土质结构。

    山顶可见矾头,更证实了这一点。

    树木从近景处向沿山脊曲折向上,突出了山的纵向走向。

    原来这是一条长长的山脉,直向画面深处延展而去,拓展了画面的纵深。

    高山的左侧,几座低矮的山峰围绕着它,形成了主次分布。

    接着,又是一条山脉:

    无用师卷·局部

    这座山脉正对观者,似乎要直冲到观者面前。画家却又将它设置在稍远的地方。

    洲渚边、山脚下,水波微澜,让画面静中有了动。

    江上一人,头戴斗笠,正在船头悠闲的钓鱼。

    水面、渔人,减低了高山的压迫感,增加了画面的宁静。

    近处的几棵松树舒展而随意,好像一直在山水间这么自自然然地生长着。

    树间露出一座凉亭,凉亭内坐着一人,正看着水中的鸭子。

    而这个人的左后方,一条小舟静静地划过。

    我们看,高山巍峨,画家用以淡墨;近景中的树木墨色浓重,拉开了空间距离,也让画面增加了舒展宁静之感。

    无用师卷·局部

    树木消失了,远山淡去了。

    站在坡岸上,远望,江天一色。

    这空空旷旷的世界,只有自己。

    只有自己。

    无用师卷·局部

    画家似乎觉得走累了,安排这一丛林木小景,让人来此小憩。

    树木杂生,高低错落,各有不同。

    浓墨苔点也许是小草,也许是幼年的树木,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画家点在那里,为了增加画面的意趣。

    向左看,栅栏一样的小桥,指引着人们继续前行。

    无用师卷·局部

    从未见过哪幅国画有过如此的安排。

    一条林木带,以黄金分割的形式将画面分成两段。

    近处江上,小船成双成对。

    远处的山峦又以黄金分割的比例,将水与天分开。

    静谧、温情。

    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并没有。

    无用师卷·局部

    看这座高山,赫然耸立,虎踞龙盘。

    同时画家又给了它许多细节,柔软了那份高大、巍峨和冷峻。

    比如:

    以披麻皴皴出的层层叠叠的结构;

    圆润的山形;

    山顶上的矾头;

    山坳间层层的树木;

    那些可可爱爱的小苔点;

    还有,江水和由近及远的层层山峦。

    无用师卷·局部

    最终,繁华落尽,画家将一切都归于零,归于虚空与平静。

    《富春山居图》纸本水墨画,前段《剩山图》纵31.8cm,横51.4cm;后段《无用师卷》纵33cm,横636.9c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富春山居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bk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