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开了的汤底在不停的冒烟翻滚,时有香气飘来。
“哇,这生白菜的价格要十多块一碟,成本估计几毛钱吧,真是无商不奸。”朋友一边下锅一边吐槽。
听罢,觉得甚是不妥。
交易是有成本的
一颗白菜几毛钱,怎么到了餐桌上却变成了十多块?你咬牙切齿,义愤填膺,狠狠骂一句:“奸商!。”
这样的场景,总是让人联想起历史教科书里面上世纪美国的大萧条。
罪恶的资本家宁愿将牛奶倒掉河里也不分给穷人;农场里丰盛的果子让其烂在树上;资本主义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如果仔细审视的话,不难发现前一个“白菜”和后一个“白菜”压根就不是一个东西。
在日常交往中,为了相互间沟通的简便,我们习惯性忽略许多问题的前提。
“你吃饭了没?”问的是你当下这顿吃过了没。
“林志玲是美女。”说的是台湾的那个林志玲,不是你家隔壁的那只。美女,自然也是公众认可的那种体态及样貌上的好看。
我们重新来看看这句话。“一颗白菜几毛钱,怎么到了餐桌上却变成了十多块?”
前一颗“白菜”,是在某个偏远菜地的泥土里还没挑选、采摘、清洗、摆盘的那种。
后一颗“白菜”,则是在大城市的商场中周围伴随着歌声、微笑、简约的设计和五彩的灯光。
想要几毛钱的白菜,有,但烦请劳驾去菜地里自己好好摘。
罪恶的资本家宁愿将牛奶倒掉河里也不分给穷人?
唉,要是这群穷人真的住在奶牛场附近,别说分给他们,就是来个鲜花牛奶浴也是OK的。
真实的生活里,到处都充满了交易成本。
产品、渠道、营销,这一路走来,可谓是一路坎坷。
哪怕如Facebook这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其绝大多数的收入来源也是广告收入。可见一家新公司光是为了获得流量让群众看见就已经是成本高垒了。
阿里巴巴这样传奇的企业,其真正做的也是努力减少交易过程中的高昂成本。
大量的中间商之所以能够经营获利,是因为他们都在努力地减少每一单交易过程中的成本。
所谓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它真正要表达的是“没有别的中间商赚差价”。
你说以前火锅店不也有白菜,怎么就不见得这么贵?
那是因为在那时候将按照当下的服务标准一颗白菜的价格高得吓人,以至于你连与它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供给与需求
那么问题又来了?
是什么推高了商品市场的交易成本?
是你。
别往别处看,说的就是你。
每一个在真实世界里发生买卖行为的个体。
“一颗白菜几毛钱,怎么到了餐桌上却变成了十多块?”
在繁华的CBD中,往往生产效率特别高,人口流入也特别快。也就意味着,一颗白菜会面临更多的雇主,此时追逐利益的店家就会不断的试探。
5毛钱,哇,一抢而光。
2块钱,哇,一抢而光。
5块钱,哇,一抢而光。
8块钱,嗯,打烊前还是卖得不错。
11块,貌似剩下不少。
10块......
如此这般,这个区域内的店家不断地通过价格调整来找到那个盈利的最高点,然后赚到的钱归咎于前面的每一个环节,采购的价格、运输的成本、装潢的设计、员工的服务......
所以你看,交易成本的起点是什么?
是这个区域内人们对该商品的需要程度。
最后的话
传统人们对商品价格的逻辑是:地租高 → 奸商贪 → 白菜贵。
借鉴交易成本和供需关系,正确的思考过程应该是:效率高 → 竞争大 → 需求多 → 成本高 → 白菜贵。
当然,对方也有可能只是想和我发发牢骚聊聊家常,没想到我两句话又把天给聊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