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心理课程的授课框架,春节日更充数,以后细细整理
- 理性障碍
智力测验正常,但思维能力低于正常水平的人群。他们具有足够的智力,但却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动能力
- 认知吝啬鬼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大脑在思考时喜欢走捷径,默认以最简化的放hi处理问题,心理学家把懒惰的大脑称之为认知吝啬鬼。
- 锚定效应
人们在做出判断时,容易受第一印象支配,以初始锚为参照点进行调整,但由于调整不充分最后判断出现偏差。
- 心理账户
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 损失厌恶
人们失去一件东西时的痛苦程度,要比得到这件东西所经历的高兴程度更大。
- 框架效应
在同同一种情况下,我们仅仅换一种叙述方式,就可以让人们做出截然相反的决策。
- 沉没成本谬误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时候,过去看重已经在这件事上面的投入,往往想通过“把事情进行下去的方式来挽回已经投入的成本”,殊不知自己越陷越深。
- 因果倒置
把原因和结果相互颠倒,视结果为原因和视原因为结果而引起谬误。
- 基本归因谬误
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仍总是倾向于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而非外在情境因素。
- 双曲贴现效应
人们会无意识的高估近在眼前的奖励,而忽视长期的目标。它还会让人们的偏好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 均值回归
一种上涨或者下跌的趋势不管其延续的时间多长都不能永远持续下去,最终均值回归的规律一定会出现。
- 回归谬误
人们总是荣誉忽略均值回归,然后找一些迷信说法来解释这种现象,心理学讲这种认知误区成为“回归谬误”
- 规划谬误
人们在估计未来任务的完成时间的时候,倾向于过度乐观,低于任务完成时间的一种现象。
- 光环效应
你对人或事物留下的最初印象将会影响到你对此人或此事件其他方面的判断
- 巴纳姆效应
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 确认偏误
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忽视和屏蔽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就像带了有色眼镜去看世界,只看到自己想看的。
- 认知失调
当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以前的自我认知产生分歧时,人们就会感到非常的煎熬、不舒服,会产生一种失调感。
- 平衡理论
人们在自己的内心需要寻求一种认知上的平衡。而一点出现了不平衡状态,人们就会给自己找借口,改变自己的态度,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 后视偏见
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在事情就做出了对的预测,但其实他们在事前未必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准确。
- 幸存者偏差
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 安慰剂效应
人们在大脑中想象自己做一件事,即使没有完成,也会有一种完成了的体验。
网友评论